印良法师:诌议“善智慧”

诌议“善智慧”

“为善至乐”的道理,看起来并不难,做起来也不复杂,真正实践起来,却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的顺理成章?坊间常说的一句俗语“积德行善”,好似是一种道德的考量标准,毋宁说是道德智慧的体现。

积善因还要智慧吗?

有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的时候,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便车,就把这个故事述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的说道:“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必要开开关关。熟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适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佛法的哲学逻辑听起来高深莫测,解析清楚了,很简单明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要想“让世界充满爱”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望,无需处心积虑地每时每刻想着自己如何如何地去“行善”,反观每一件要做的善举里都包含着“善人善己”的道理,做起来也就会轻轻松松,自自然然了。 

这难道不是“善智慧”吗?
“为善”智慧了,“至乐”的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

佛法不是把人性抛在一边,孤独地行走在茫茫的环宇之外,而是实实在在的建筑在“普度众生”的“弘法”路上,唯有这样的研习佛陀精要,才能充分体味佛学的魅力,佛学的美妙。

点我:

相关文章

《百业经》:一个贱种人(62)

《百业经》:一个贱种人(62)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

问:有人当面用很难听的话指责自己时,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  答:无论是谁在我们面前,宣说揭露过失或讥讽等种种不悦意语言,依靠这些语声,自己可以认识相续中的罪过。古...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 2 法布施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 2 法布施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2)——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 二、法布施 第二种施,属于法施。也就是用佛法去开导别人,用佛法来解脱他人的人生痛苦。去劝慰他人,或者传授...

张曼涛教授: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一、中国佛教与

张曼涛教授: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一、中国佛教与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张曼涛 一、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差异 中国佛教传自印度,就一般情形说,应该是属於印度形态的,但在实际上,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知道,中国佛教...

呷绒多吉:皈依上师的戒律是什么呢?

呷绒多吉:皈依上师的戒律是什么呢?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85):第四条皈依上师的戒律是什么呢?上师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佛,为什么把上师放在皈依的第一个呢?密宗里面就是,当时释...

采花献佛

采花献佛

  有一年春天,佛陀在罗阅祇城中教化。忽然,远远传来一阵充满哀怨的歌声,于是,佛陀静默地在溪边坐下。  不久,一大群男女老幼,手中捧着刚摘下的鲜花,安静地靠近了佛陀。他们看见佛陀的相好威光,又见到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