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什么样的人可以度过生死洪流?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攀无住处”并能永远也不会没溺呢?佛陀回答说:“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一个人若能了脱生死,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欲要了生脱死,其前提必须是要脱离种种烦恼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实在是太多太多。勿宁说绝大多数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长年累月亲近佛法僧三宝的檀越们,甚至身居佛门多年的比丘、比丘尼们,若想做到少烦无恼,也绝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戒律,佛门里有清规戒律,社会里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准则或规范。我们纵然是在人情往来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会饱受舆论的谴责,使自己灰头土脸。而佛教里的“戒”,从表层来讲是一种遮止,从深层来讲却是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自律。当我们每遇至内外二境时,我们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实仅靠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加以支撑,这个东西便是“内正念”与“内正思惟”,具体来说,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内在的禅定功夫。只有将此二者很好地把握并正确运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爱”。在修道上若能达到如此境地,却是需要极高的忍韧功夫以及“昼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恒。我们常说让自己和别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导大家对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涟漪,做到“波澜不惊”。这个“放下”,就是本经中所提到的“贪喜悉已尽”,不单是欲界的贪喜不存,乃至色界、无色界的贪喜均以稀薄无痕。能做到这些,“不没溺”方能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于难测”,那便要如实证得阿罗汉的圣位,方能最终兑现。(5.17.) 一、一般问题1、没有师父指导,可不可以自己修学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答:可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现代人最流行讲走火入魔,其实没有什么火,也没有什么魔。只是静坐... 【念佛感应录】弥陀巧安排 助念大欢喜听父亲描述,二十岁左右时,与邻居伙伴们群聚于树下,突然间空袭警报响起,于兵荒马乱之际,遂跟随军队自大陆撤退来台。当时由于国民政...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词叫混乱的男女关系。任何一个人,无论普通人,还是有钱人,一定要远离一切混乱的男女关系。简言之,一个人在结婚之前不要有性生活。婚后,夫妻生活也要...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十二) 问:自杀之人每七天重复受自杀之苦,不知那是中阴身、人间、还是鬼道。 答:中阴身,他不是人间,也不是鬼道。 ... 福慧双修了生死 ——放生开示2012.10.02 修行先须培福报 现在我们想喝个水,你就在慧日寺还能喝到这么甘甜的水,没有自来水当中的那种氯气的,那个叫什么...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纯想即飞”:“纯想”,就是没有情,单单有这一个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