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什么样的人可以度过生死洪流?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攀无住处”并能永远也不会没溺呢?佛陀回答说:“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一个人若能了脱生死,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欲要了生脱死,其前提必须是要脱离种种烦恼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实在是太多太多。勿宁说绝大多数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长年累月亲近佛法僧三宝的檀越们,甚至身居佛门多年的比丘、比丘尼们,若想做到少烦无恼,也绝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戒律,佛门里有清规戒律,社会里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准则或规范。我们纵然是在人情往来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会饱受舆论的谴责,使自己灰头土脸。而佛教里的“戒”,从表层来讲是一种遮止,从深层来讲却是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自律。当我们每遇至内外二境时,我们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实仅靠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加以支撑,这个东西便是“内正念”与“内正思惟”,具体来说,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内在的禅定功夫。只有将此二者很好地把握并正确运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爱”。在修道上若能达到如此境地,却是需要极高的忍韧功夫以及“昼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恒。我们常说让自己和别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导大家对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涟漪,做到“波澜不惊”。这个“放下”,就是本经中所提到的“贪喜悉已尽”,不单是欲界的贪喜不存,乃至色界、无色界的贪喜均以稀薄无痕。能做到这些,“不没溺”方能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于难测”,那便要如实证得阿罗汉的圣位,方能最终兑现。(5.17.) 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是这样吗? 白隐慧鹤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生活作风严谨,戒行庄严。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 自古就有句俗话“万恶淫为首”,很多人很困惑:淫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淫比杀人、放火、抢银行还更可恶?况且“性”乃人之天性,为什么要去压抑甚至泯灭它呢?其实,“万恶淫... 要用爱才能赢得爱,怨恨只有加速破裂人,是由情爱而生的;情爱助长了人生,也困扰了人生。尤其婚外情,造成多少家庭的不幸,甚至多少人因此身败名裂,悔恨终身。一个家庭里,... 林家庄有一个姓林的中年妇人,从年青时都乐善好施。由于林家庄处于山间,下雨路上的土壤流失,造成行人不便。林氏总是将道路整平,使路人好走。这样既施财物又出力,还经常到... 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六年的因果! 在佛教里,所有一切都是因果,即便是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也逃不出去这个因果的报应。 罗睺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这个名字“罗睺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