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什么样的人可以度过生死洪流?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攀无住处”并能永远也不会没溺呢?佛陀回答说:“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一个人若能了脱生死,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欲要了生脱死,其前提必须是要脱离种种烦恼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实在是太多太多。勿宁说绝大多数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长年累月亲近佛法僧三宝的檀越们,甚至身居佛门多年的比丘、比丘尼们,若想做到少烦无恼,也绝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戒律,佛门里有清规戒律,社会里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准则或规范。我们纵然是在人情往来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会饱受舆论的谴责,使自己灰头土脸。而佛教里的“戒”,从表层来讲是一种遮止,从深层来讲却是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自律。当我们每遇至内外二境时,我们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实仅靠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加以支撑,这个东西便是“内正念”与“内正思惟”,具体来说,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内在的禅定功夫。只有将此二者很好地把握并正确运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爱”。在修道上若能达到如此境地,却是需要极高的忍韧功夫以及“昼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恒。我们常说让自己和别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导大家对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涟漪,做到“波澜不惊”。这个“放下”,就是本经中所提到的“贪喜悉已尽”,不单是欲界的贪喜不存,乃至色界、无色界的贪喜均以稀薄无痕。能做到这些,“不没溺”方能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于难测”,那便要如实证得阿罗汉的圣位,方能最终兑现。(5.17.) 附体现象很不好,现在海内外都有这些情况。在北方一带,有的还将附体当成护法,这就搞错了。因为这些附体的东西,会把人搞得非常的痛苦。所以不要以为他是护法,你一定要把... 做人不要太较真,后面你的福报就来了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要太较真,不要太计较,不要太认真。最好傻傻的,痴痴的,让别人去耍小聪明,我们做一个笨人就好了。被别人欺负了,... 我们今天看社会上许多有财富、有地位的,甚至于跨国这一些大公司,我们也常常听说某个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经营不善倒闭,都是自私,不懂得布施。布施是德、是道,你发了大财... ◎中阿含一八二,马邑经中说修行道程有下列十七阶段--(出家众适用)(1)渐愧具足:是对世间,对自己的内心要知耻而具足正确的良心,出家者的第一要件。(2)身行清净:... “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事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这个意思是这样,一些... 一个喜欢计较的人,他所做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这就是业力。要明白,带着计较的心做的好事,它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而借助它的力量让你开智慧,让你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