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反求诸己的智慧

反求诸己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
反求诸己,其实在礼仪当中,夫子的教诲当中说“游于艺”,艺术,礼、乐、射、御、书、数,礼节、礼仪,音乐,还有射箭,还有驾马,再来是书法、数学,这是六艺。你说现在又没得驾马,你看以前四匹马好不好驾?要让四匹马都很配合那不容易,那要有相当的耐心跟定力才可以。现在不用驾四匹马,现在是驾车,一个人开车的时候看不看得出修养?你不能急躁,不然坐你车的人坐没有十分钟:对不起,我出去一下。你常常踩煞车,到最后胃里面的东西就翻出来了。真的,技术好的人,人家坐了都很舒服;技术不好,要不人家就是吐,要不就是头晕。要服务人也是要很有修养才行,因为一个人修养到哪,他的车就开到什么状态,是息息相关。很急躁的人,他油门一定踩得很快。
射箭也是在修养我们的心性,游于艺也是为了依于仁德,我们文化当中所谓的这些艺术、这些技艺,绝对没有说我来消遣一下,我来打发一下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哪有时间拿去浪费、打发?时时都不断的透过这些艺术来提升自己的学问。射箭的时候,《中庸》里面讲到“射有似乎君子”,射箭跟君子之道很相应,“失诸正鹄”,正鹄就是目标,你这个箭射出去,没射到目标。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一箭射出去了,两三百人在看,马上说今天风太大了,害我没射好。面子挂不住,开始怪罪,要不就说弓箭质量不好,反正就是都是找其它的问题,都不检讨自己。这个心境就不对,就不符合君子的风范。所以夫子说,射箭没射到,马上“反求诸其身”,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的力量非常强,因为他是至诚,至诚的心境可以感通。我的印象当中,有一次我的大姊犯了个错,那时候爸爸知道以后,我都还没跟我大姊商量就把她的事情说出来,我相信她会原谅我的。我爸爸是很客气、很温柔的要给我姊姊劝告,结果我姊姊恼羞成怒,当场发大脾气,我们都看到了。当下我爸爸没有生气,过了以后没有多久的时间,可能就过了几十分钟,我爸爸把我二姊跟我找来,就很认真的对我们两个说,“爸爸有什么做法你们觉得不妥的地方,给爸爸提出来”。其实我们都知道姊姊很过分,姊姊不对。我父亲不只没有指责我姊姊,他马上是思考我还有哪些不对的,还可以改善的。我跟我二姊两个互相看一看,父亲这个反求诸己的态度这辈子都忘不了。所以我们几个兄弟姊妹常常说,这一生最大的福气就是被爸爸妈妈生到,都佩服父母的德行真是佩服得很深刻。
从这里我们也感觉到,我们今天所有处世待人可取之处,都是从父母的身教学到的。我们常常说怎么都跟人家吵不起来,这个时候要讲一下我姊姊的好处、优点。我大姊是从来不跟人家吵架的,人家对她很兇,可能没两句她眼泪就掉下来,她绝对不会跟人家吵架。我们回想到,父母不出恶言,我的母亲是我从没看过她生气,讲一句情绪化的话,没看过。我母亲最多是不说话,她绝对不会情绪的言语脱口而出,没有。我父亲他当主管,从我印象当中他就是当主管,他在银行界待了一辈子。而我父亲当主管当了那么久,我从来没有听过我父亲批评他哪个下属。你说有时候在公司里面不舒服,哪个员工真是气死我了,这种话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感觉得到父亲他对待他的下属确实是“慈而宽”,都是想着如何利用早会的时间,给他们谈谈这些孝顺父母,或者是经营家庭的这些观念。
所以反求诸己,父子关系如此,君臣关系也是如此。尧帝为什么是圣君?当他看到犯人,他首先不是去责怪这些人犯错,他是去反思是我没有把他们教好,才让他们犯错。又了解到原来他们去偷东西是因为久旱不雨,他们才铤而走险。所以尧帝马上反思,是我没德才感来这样的天灾。这种反求诸己的心境,一定会让他的下属、他的人民为之感动。
点我:

相关文章

自杀的人身边都有个鬼在那儿叫他去

自杀的人身边都有个鬼在那儿叫他去

自杀的人,多数都有个魔鬼,在那儿叫他去,他才死的。 有这么一句话,那个要死的人就这么说:“死了好!死了好!又省裤子又省袄。”这个人大约也就是这个思想,说死了好!死...

非分的感情即是债,保持正念诵《金刚经》来还

非分的感情即是债,保持正念诵《金刚经》来还

现在人的病多,身体和心理的,一般都跟欠债有关。除了可见的病以外,不可见的心理病,还有生活的一些挫折,有大部分是欠债的。还债的方式有好几种,第一种是破财,第二种是生...

恒传法师:怎么克服一工作就激动,一打坐就瞌睡.

恒传法师:怎么克服一工作就激动,一打坐就瞌睡.

问:请问师父,低血压、心肌缺血,一工作就激动,一打坐就瞌睡,怎么克服?答:这种情况就属于气血两亏了,时间长了,肩颈必出问题。怎么调整?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1、...

净空法师:佛菩萨会附身说话吗?

净空法师:佛菩萨会附身说话吗?

问:佛菩萨会随时上身说话吗?答:不太可能,这个我们要特别预防,现在这桩事情在中国、在外国很多,我都见过很多。听听,有时候说得很有道理,一百句话,九十九句有道理,一...

【迷信】迷信的意思是什么?佛教是迷信吗?

【迷信】迷信的意思是什么?佛教是迷信吗?

迷信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迷信的本义是“相信了错误的东西”。  迷信一词在佛学中的首次使用是在唐朝译经师翻译文献时。  迷信具体指人类对...

其它: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泽亮)

其它: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泽亮)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编辑:刘泽亮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太虚人生佛教思想提出的思想背景、思想特质以及对佛教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意义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