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师:“觉的能力”入中阴

“觉的能力”入中阴 

我们看了《临终助念少痛苦》,知道了我们的“觉的能力”在更换工具(前面的色身死亡,接受一个新的色身)的时候是非常痛苦迷茫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助念的帮助,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痛苦,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最最脆弱的时候。下面我们说说眼前的色身舍弃后的情况。

各种经典里面都有说,我们的色身坏了以后除了升天、下地狱或者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以及又能力又有愿力的可以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以外,其他都步入中阴。所谓前阴已尽,后阴(以后会讲中阴是如何入胎的)未到,中阴现前。佛陀还专门示现中阴身,以妙觉如来的身份讲了一部《中阴经》,广度中阴有情。

因为我们的“觉的能力”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在中阴身中,我们的“觉的能力”也没有改变。只是因为在中阴身中没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色壳子——“觉的工具”,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与外界交流,只能以“微形”显现出来。《中阴经》说: 

尔时世尊内自思惟:此中阴形极为微细,唯佛世尊独能睹见。然此众生有学无学,一住二住乃至九住,非彼境界所能睹见。吾今以佛威神入照明三昧,令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睹此微形。 

佛以他的神力,使得我们能见到此“微形”,这个“微形”同样能感知佛所说的内容。在《中阴经》中,佛陀还把中阴众生吃什么、寿命有多长、脸是什么样都讲出来了:口 

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东弗于逮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曰儿生堕地坐著,陌头行人授指[口*束]指,七日成人,彼土无乳。中阴众生饮吸于风。阎浮提众生寿命百岁,东弗于逮寿命五百岁,西拘耶尼寿命二百五十岁,北郁单曰寿命千岁,中阴众生寿命七日。阎浮提人面上广下狭,弗于逮人面正圆,拘耶尼人面上狭下广,郁单曰人面正方,中阴众生面状如化自在天。 

我们的“觉的能力”在步入中阴之时,经受过死亡的如生裂龟壳、八苦交煎的痛苦以后,大多处于迷惑和恐惧之中。这时候他们主要是随自己的业力、念力、习气所左右,不能自主。这个时候,如果有善知识的教导与开示,并随教而去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所谓的中阴救度法。

上面所说的生天、下地狱或者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以及有能力又有愿力可以到自己想到地方去的人,在自己认为,并非没有中阴身,而是他们的中阴身寿命很短,短到一念之间而已。他们的特点是业力、念力或者说自主能力很强,一念之间就到达。

对于修行人来说,如果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陀在《弥陀经》里面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想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人,就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对于想入有余涅槃、不受后有的人来说,四祖道信大医禅师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当然这样是非常难的,没有定力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对于我们没有定力的凡夫来说,就随着我们的业力(我们因以前的所作所为而形成的成见或者叫价值观),投生到我们喜欢的地方去,或者说是我们贪心什么就贪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我们常常说不贪不到娑婆,往往是贪着贪着就贪到牛胎马腹里面去了。 

后面敬请关注《“觉的能力”入胎藏》。

 

点我:

相关文章

嘎玛仁波切:这是临终关怀很重要的程序,能帮助临

嘎玛仁波切:这是临终关怀很重要的程序,能帮助临

关怀的方式很多,重点是在心灵层面上。一个人,特别是在年纪大时,在家居士、大修行者都一样,随着整个“四大”的衰弱,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一样,...

嘎玛仁波切:心不平静,是谁造成的?

嘎玛仁波切:心不平静,是谁造成的?

导语:因为我执,八种业风,随时会让心动荡不安。千万不要高估自己面对八风的能力,少点执着,多点智慧,才有可能不随八风飘荡。心与外界接触时,会不断生起念头和情绪,就像...

贪色纵欲等于慢性自杀

贪色纵欲等于慢性自杀

影响人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刀枪水火,天灾人祸,这些看得到的、人们容易理解的就不去讨论了。这里主要讨论人的性欲与人的寿命之间的关系。贪色纵欲是人最容易犯的、最难改正...

佛力超拔仙家附体

佛力超拔仙家附体

我之所以能皈依佛门,诵地藏经修持小院六部曲,要从2006年母亲的突然去世缘起。在2006年的4月,母亲突然的枉死而撒手人寰,使我精神趋于极度伤痛崩溃的边缘,送葬了...

净空法师法语:被冤亲债主附体的人,要怎么办?

净空法师法语:被冤亲债主附体的人,要怎么办?

1 老实念佛能够消业障、能够断烦恼,这一桩事、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你能发心念佛、发愿求生,一天到晚真念,你业障就消除了、烦恼就没有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不得了...

呷绒多吉上师:少生气,修安忍

呷绒多吉上师:少生气,修安忍

上师(微博)教言集现在的人很容易发脾气,爱生气,也就是佛法里讲的生嗔恨心。最好少生气,生气没有什么好处,今生之事处理不好,来世去处更加可怕。因此大家在生气的时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