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懂得随缘,你就不苦

“不受磨,不成佛”,要在苦难当中成长。对一切乐不贪著,对一切苦不厌离,这才能守护佛的无上法门。若没有历代大德这么守护,我们现在能学到《华严经》吗?不要认为这是我们的功劳,诸佛菩萨早已创立安排好,我们只是随缘护持一切事业,佛弟子应常时如是观,如是行。菩萨智慧广大,诸根明利,常乐度众生,勤修福德助道之法。要想成佛得有福德、有智慧,不度众生没的福德,不度众生不会开智慧。菩萨思维种种方便善巧,专利他人,忘掉了自己,无我精神强大,心量广大。我们不能自由自在,是谁限制你呢?是你的烦恼,你自己的业障,不是外在有谁加给你的。我们经常会说自己业障重,你真的这样想吗?当你要做错事、要生烦恼的时候,如果你能说自己业障重,错事你也就不会做了,善根也就成长了,如果你有这样的思想,你容易入道。行菩萨道不是一件事两件事,也不是一生两生,是无量生。在时间上无法计量,没有数字可言,常时行菩萨行。修一切白净法,住于白净法,如来智慧当中。

学佛和佛学不一样。现在社会上很多大学都开了一科来研究佛学,探讨三藏十二部经典,这是佛学而非学佛。学佛是学习佛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和身体所行的,学习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这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一定会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信心百倍成就佛果,并且把功德都回施供养给一切众生。如果用这种发心指导学佛就对了。反之,无论再怎样通达三藏也只是佛学,也不能称作佛弟子修行人。

业果来了要承担领受,你能认识它,就心无罣碍没有恐怖。好比欠人家债,现在人家来收,你把债还完了多轻松。业果来了要承当,过去了就要放下。有些道友业果来時不想承担,过去了又放不下,那就苦上加苦不能解脱。咱们念经之前要修四加行,慈悲喜舍四摄法,念的时候应作观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救济一切众生”。说我没有力量,那你介绍四大菩萨十方诸佛,学华严经的,你把华严力给他加持一下。不要认为这是假的,这里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叫加持力。你能保持善用其心,念念不忘三宝,不忘失菩提心,“魔事”自消。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诚恳切恭敬,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完全没有分别,没一点杂念,这个福德就大。反之有数量、有计较的,福德就小。

菩萨度众生无有一定之规,我们凡夫看见菩萨示现“逆行”的时候,你虽不能理解也千万莫看成过失去毁谤,因为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为什么?你看见的是现象,不是本质。菩萨本体犹如虚空他为了救度众生,才会随缘示现“逆行”。我们常常疑惑自己所学的法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念一部经嫌少,念两部经有时候又嫌太长。往往追求越大越圆满的法,至于受灌顶也是要受大圆满的灌顶。这是贪心,一味想多累积功德。其实大家缺乏的是实际的行动力,没有一件一件地把我们所知道的去实行;不去实行,我们就不能证得,不能证得,我们等于没有得到法的真实利益。想调伏无量劫的烦恼,我们要以“善”止“恶”。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让恶念不生,善念多生,这样才能真正调伏和转变。“安稳”,什么是安稳?得佛的真实法就叫安稳。了生死的、不受生灭所牵动的,这叫安稳。听经、拜忏、读诵大乘,你所做的事,都是安稳的。你一天心里所想的、身体所做的,没有六尘的染污,六根清净,漸漸的与如来的清净智慧相应。

个人有多大智慧,你就得多大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束缚。谁束缚你?你自己束缚自己,你会自己找些绳索给自己带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佛教导我们的法,都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所以戒律不是束缚,戒是把那些扰乱,障碍你道业的染缘都遣除去,你自然就清净,解脱,最终成就圣道。常行善法,于后不悔,所做善业经常增长。行善是好事,但莫要后悔,例如有人在财富盈满时行布施,等他受到困难时便后悔了,觉得自己当初不该布施那么多,或於布施之后即悔,这都叫善业悔。行善业不应后悔!我经常劝道友,例如说打斋供众,他很大财富,叫别人替他去做,而他却没当一回事,没有恭敬供养心,那所得福报就很少。如果他亲自去做,无论供养谁,都很恭敬,平等对待,那他就能多生受福。供养时无分別无爱著、希求,才叫清净。

 

点我:

相关文章

八关斋戒的故事

八关斋戒的故事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在迦叶佛...

宽容是一种布施

宽容是一种布施

《尚书·周书·君陈》载曰:“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澳大利亚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写道:“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

恨谁就把谁​供养起来

恨谁就把谁​供养起来

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我们会对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响,但恨却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对...

诸业的果报

诸业的果报

  诸业的果报  人的一生是功过相杂的,各人的悲欢苦乐都是自己所造诸业的果报,并非只一种因缘,而是种种业缘的集聚。  一时,佛在舍卫城。时舍卫城由胜光国王掌管,鹿野苑由梵施国王执政。两国因一些矛盾...

放生免患:26.赤蛇识盗方太夫人《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免患:26.赤蛇识盗方太夫人《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三章放生免患】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第三章放生免患  【原文】  26.赤...

供养独觉发大愿,出生富贵证不还

供养独觉发大愿,出生富贵证不还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