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懂得随缘,你就不苦

“不受磨,不成佛”,要在苦难当中成长。对一切乐不贪著,对一切苦不厌离,这才能守护佛的无上法门。若没有历代大德这么守护,我们现在能学到《华严经》吗?不要认为这是我们的功劳,诸佛菩萨早已创立安排好,我们只是随缘护持一切事业,佛弟子应常时如是观,如是行。菩萨智慧广大,诸根明利,常乐度众生,勤修福德助道之法。要想成佛得有福德、有智慧,不度众生没的福德,不度众生不会开智慧。菩萨思维种种方便善巧,专利他人,忘掉了自己,无我精神强大,心量广大。我们不能自由自在,是谁限制你呢?是你的烦恼,你自己的业障,不是外在有谁加给你的。我们经常会说自己业障重,你真的这样想吗?当你要做错事、要生烦恼的时候,如果你能说自己业障重,错事你也就不会做了,善根也就成长了,如果你有这样的思想,你容易入道。行菩萨道不是一件事两件事,也不是一生两生,是无量生。在时间上无法计量,没有数字可言,常时行菩萨行。修一切白净法,住于白净法,如来智慧当中。

学佛和佛学不一样。现在社会上很多大学都开了一科来研究佛学,探讨三藏十二部经典,这是佛学而非学佛。学佛是学习佛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和身体所行的,学习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这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一定会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信心百倍成就佛果,并且把功德都回施供养给一切众生。如果用这种发心指导学佛就对了。反之,无论再怎样通达三藏也只是佛学,也不能称作佛弟子修行人。

业果来了要承担领受,你能认识它,就心无罣碍没有恐怖。好比欠人家债,现在人家来收,你把债还完了多轻松。业果来了要承当,过去了就要放下。有些道友业果来時不想承担,过去了又放不下,那就苦上加苦不能解脱。咱们念经之前要修四加行,慈悲喜舍四摄法,念的时候应作观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救济一切众生”。说我没有力量,那你介绍四大菩萨十方诸佛,学华严经的,你把华严力给他加持一下。不要认为这是假的,这里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叫加持力。你能保持善用其心,念念不忘三宝,不忘失菩提心,“魔事”自消。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诚恳切恭敬,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完全没有分别,没一点杂念,这个福德就大。反之有数量、有计较的,福德就小。

菩萨度众生无有一定之规,我们凡夫看见菩萨示现“逆行”的时候,你虽不能理解也千万莫看成过失去毁谤,因为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为什么?你看见的是现象,不是本质。菩萨本体犹如虚空他为了救度众生,才会随缘示现“逆行”。我们常常疑惑自己所学的法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念一部经嫌少,念两部经有时候又嫌太长。往往追求越大越圆满的法,至于受灌顶也是要受大圆满的灌顶。这是贪心,一味想多累积功德。其实大家缺乏的是实际的行动力,没有一件一件地把我们所知道的去实行;不去实行,我们就不能证得,不能证得,我们等于没有得到法的真实利益。想调伏无量劫的烦恼,我们要以“善”止“恶”。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让恶念不生,善念多生,这样才能真正调伏和转变。“安稳”,什么是安稳?得佛的真实法就叫安稳。了生死的、不受生灭所牵动的,这叫安稳。听经、拜忏、读诵大乘,你所做的事,都是安稳的。你一天心里所想的、身体所做的,没有六尘的染污,六根清净,漸漸的与如来的清净智慧相应。

个人有多大智慧,你就得多大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束缚。谁束缚你?你自己束缚自己,你会自己找些绳索给自己带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佛教导我们的法,都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所以戒律不是束缚,戒是把那些扰乱,障碍你道业的染缘都遣除去,你自然就清净,解脱,最终成就圣道。常行善法,于后不悔,所做善业经常增长。行善是好事,但莫要后悔,例如有人在财富盈满时行布施,等他受到困难时便后悔了,觉得自己当初不该布施那么多,或於布施之后即悔,这都叫善业悔。行善业不应后悔!我经常劝道友,例如说打斋供众,他很大财富,叫别人替他去做,而他却没当一回事,没有恭敬供养心,那所得福报就很少。如果他亲自去做,无论供养谁,都很恭敬,平等对待,那他就能多生受福。供养时无分別无爱著、希求,才叫清净。

 

点我: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501)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501)

卷十 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501、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

佛源老和尚生平

佛源老和尚生平

  佛源妙心禅师(1923-2009),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嗣法传人之一,云门宗第十三代祖师。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广东云门寺、南华寺、湖南益阳白鹿寺、栖霞寺、德山乾明寺、南岳祝圣寺等6...

世人以为贪才能富有,施舍才会贫穷,殊不知

世人以为贪才能富有,施舍才会贫穷,殊不知

  当佛在世的时代,印度有一位悭吝的越难长者,他家里非常有钱,而且富有的程度已到「富可敌国」、「富甲天下」的形容最为恰当,因此方圆几十里的土地对他来说只是小数目而已,因为他家中珍藏了数不清的珠宝,...

宽运法师: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宽运法师: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 傳說于北...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你经常赞扬别人吗?你是否觉得赞扬和鼓励是自己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对佛的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法的...

学诚法师:悟透一件事终身不生气

学诚法师:悟透一件事终身不生气

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便开始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