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源老和尚生平

佛源老和尚生平

  佛源妙心禅师(1923-2009),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嗣法传人之一,云门宗第十三代祖师。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广东云门寺、南华寺、湖南益阳白鹿寺、栖霞寺、德山乾明寺、南岳祝圣寺等6个著名寺院的方丈 。

  2009年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圆寂,世寿87岁,僧腊69岁,戒腊63岁。佛源老和尚一生道心坚固、持戒精严、举扬宗风,成就了蜚声中外的云门禅风光,对中国禅宗及佛教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云门大觉佛源老和尚

  佛源老和尚,湖南桃江人,18岁时从益阳会龙山栖霞寺智晖上人出家,次年就读于南岳祝圣寺佛教讲习所。1951年至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得蒙老和尚于六祖真身前传云门宗法,赐名妙心。

  改革开放后,佛源老和尚肩负起复兴云门宗的重任,精勤向道,笃以建设祖庭,培育僧才为己任。他特别注重僧才教育,倾力为学僧创造良好的修行、学习和生活环境,深深感动了海内外四众弟子。

真衲子,真铁汉

  1951年春天,佛源老和尚深感没有善知识指引,道业难成,便毅然南下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6月19日,虚云老和尚启坛传戒。佛源老和尚任引礼师并增受戒品,随后与朗耀、法云、净慧法师等五人同受云门法券,成为云门宗第十三代。虚云老和尚赐其法号妙心,传法偈云:

妙心胜德不可量,恺志雄能振宗纲。

佛慈梵畅摩诃衍,源远流长法海康。

  两年后,佛源老和尚升座住持云门寺。而后,佛源老和尚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事迹竟真如这一偈子所言。

  1982年,为报师恩,佛源老和尚在寺中仅余老僧三人、残存殿宇尽为危房、经像法器几无所有的情况下,主持云门寺复建工作,荷负重兴云门之重任。

  佛源老和尚日夜筹措,事必躬亲。先后建起山门、虚云老和尚纪念堂、虚云老和尚舍利塔,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禅堂、法堂等建筑。期间,四众弟子敬仰,僧人渐渐增至百余人。

  继承和发扬农禅并重的传统,佛源老和尚振兴的云门宗形成了一派独特的禅门风光。此外,他还致力于僧才培育。从开办僧伽培训班到成立云门寺佛学院,无不倾注着佛源老和尚的心血。

  虚云老和尚曾赞他为真衲子,真铁汉。在《虚云法师年谱》中也记述道:佛源,湘籍,性沉毅,能任事,克绍箕业,以师之心为心,重建祖殿,完成海会塔未竟之功,使云门于动荡中复归安定。

老和尚的棒喝

  佛源老和尚曾以棒喝闻名,教导弟子十分严厉。但是,他的徒弟往往非常感激师父。这样特别的师徒相处模式也为人称道。

  有一次,一学僧下课回丈室,见老和尚正托着盘子给居士发糖果。看到学僧来了,便问他干什么去了?学僧老实回答:上课,拜《法华经》回来。

  不料,老和尚大吼:拜什么拜?不会跟人家结缘呀!恒顺众生就是恭敬诸佛菩萨嘛!吼完一顿更是拿起盘子就向学僧一扔,盘子哐当掉到地上,糖果也撒了一地。旁边的居士也吓得脸色苍白

  表面来看,为了让弟子们精进修行,走上弘法利生的大道,佛源老和尚常常用十分火爆的方式。但同时,佛源老和尚对弟子也十分关怀,慈悲之心甚深。因而,他的弟子们对老和尚的感情十分深厚。

点我:

相关文章

舍身救鹅的比丘

舍身救鹅的比丘

  一位威仪庠序的比丘沿路托钵,来到穿珠师的家门口,技艺精湛的穿珠师正全神贯注地为国王穿着稀世珍贵的摩尼珠。穿珠师蓦然抬头,见比丘托钵立于家门,急忙起身迎请比丘入内,旋即准备饮食供养。此时,一只大...

这三位净土祖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这三位净土祖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玄中寺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小寺院,黄瓦明廊,红柱隔扇,布局精巧,结构对称。西院正殿是祖师殿,内无雕塑,只有三幅色调淡雅的人物肖像。他们分别是玄中寺的创建者、中国佛教净土宗奠基人昙鸾大...

“捷径”是最远的路,偷来的不是巧而是拙

“捷径”是最远的路,偷来的不是巧而是拙

  一位老师给高三学生布置了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内容画的是一组漫画:一群人,每个人背着一个超过身高的硕大十字架在埋头赶路。他们走得好辛苦啊。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开始动脑筋了。他趁人不备,用锯子把十...

别让恶习气毁了你的幸福!

别让恶习气毁了你的幸福!

  从小我就是一个嫉妒心强、脾气暴躁、不肯吃亏、嗔恨心重的女孩子,可那时我并不知道,所有这些习气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因而由此种下了摧毁幸福、命运坎坷的种子......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大家都夸...

《百业经》:因地果时同赞布施

《百业经》:因地果时同赞布施

  译序(摘录)月光国王——因地果时同赞布施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

阿难化瓜

阿难化瓜

  阿难化瓜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阿难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