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为何佛教人士的佛号&#82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开创者,是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阿弥陀佛在佛教中不仅是一句佛号,更是佛教中一位佛陀的尊号。那么佛教人士尊崇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同时,为何要念阿弥陀佛的尊号呢?

释迦牟尼本是一位古印度的王子,他所在的迦毗罗卫国是当时古印度十六国中的一个附属小国,本身国力并不是很强大,但是释迦牟尼的部族在迦毗罗卫国,十分得民心。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四十岁才有了释迦牟尼这一个孩子。可以说,释迦牟尼既是净饭王的心头肉,更是整个迦毗罗卫国未来的接班人。

按照当时释迦牟尼的身份和地位,他将来肯定是要继承王位,带领释迦族走向富强的,可他却早早的就看透了世间百态,最后走向出家的道路。

出家以后的释迦牟尼,经过自己的修炼,最后成就正果。他成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世人宣扬佛法,而他说法的对象是当时整个古印度阶层的人民。

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因为整个古印度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阶层之间不能僭越。释迦牟尼却率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概念,向古印度的所有人民传教。

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响应,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首陀罗阶层,更是欢欣鼓舞。也正是因为这类似于大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释迦牟尼得到了当时古印度人民的推崇和尊重,人们争相加入佛教。

后来佛教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原因就是他对建立佛教和传播佛教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乘经》记载,阿弥陀佛是过去无量劫中立下大誓愿的人,后来他经过修行建立了西方净土,普渡众生,成就无上功德。

而关于他的前世每个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又各不相同。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中,空王佛门下有四位比丘,阿弥陀佛是第三位,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出生在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亲是殊胜妙颜,儿子是月明。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的过去世,是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听了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他的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不管是哪个佛教典籍,阿弥陀佛都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得道佛陀,也倍受佛教人士的尊崇。可按照历史来说,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为何佛教人士诵念的佛号是阿弥陀佛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掌管的是三千婆娑世界,而婆娑世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对于佛教人士来说,释迦牟尼教会了人们在现实中修行,自然也倍受人们尊崇。

在佛教人士看来,阿弥陀佛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掌管者,自然也要诵念。

阿弥陀佛的信奉者多为净土宗人士,而净土宗的教义特别简单,只需要时常诵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因此,净土宗自传入我国之后倍受推崇,在我国信奉的人也最多。这也是为何佛教人士多念“阿弥陀佛”的原因。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在外道多的地方怎样修行

在外道多的地方怎样修行

汝处外道多,汝既生正信,凡所言所行,当勿与彼同,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第十八愿叫念佛往生愿,是整个净土教法的核心,也是信心成就的因愿文,愿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二是“乃至十...

黄念祖老居士往生记实

黄念祖老居士往生记实

黄念祖老先生早在1953年40岁时,就已开悟。在1959年继莲华精舍金刚阿阇梨位,而成为红教第三十四代祖师。可是数十年来,老人决不因此而对自己的修持有丝毫懈怠,反倒愈加精进,每日持咒念佛,少则4、5...

海涛法师《慈悲》

海涛法师《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 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 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不带执着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着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

为何出家人每半个月要布萨诵戒

为何出家人每半个月要布萨诵戒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 【注1:佛陀制定戒律,要求佛教出家弟子每半月集合诵持所受出家戒戒条,名为半月布萨。】 【注2: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

禅是离不开生活的

禅是离不开生活的

禅是离不开生活的,柴米油盐是禅,穿衣吃饭也是禅。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禅意,就要靠一颗会发现、会观察的心了。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于途中,赵州禅师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