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为何佛教人士的佛号&#82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开创者,是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阿弥陀佛在佛教中不仅是一句佛号,更是佛教中一位佛陀的尊号。那么佛教人士尊崇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同时,为何要念阿弥陀佛的尊号呢?

释迦牟尼本是一位古印度的王子,他所在的迦毗罗卫国是当时古印度十六国中的一个附属小国,本身国力并不是很强大,但是释迦牟尼的部族在迦毗罗卫国,十分得民心。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四十岁才有了释迦牟尼这一个孩子。可以说,释迦牟尼既是净饭王的心头肉,更是整个迦毗罗卫国未来的接班人。

按照当时释迦牟尼的身份和地位,他将来肯定是要继承王位,带领释迦族走向富强的,可他却早早的就看透了世间百态,最后走向出家的道路。

出家以后的释迦牟尼,经过自己的修炼,最后成就正果。他成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世人宣扬佛法,而他说法的对象是当时整个古印度阶层的人民。

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因为整个古印度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阶层之间不能僭越。释迦牟尼却率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概念,向古印度的所有人民传教。

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响应,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首陀罗阶层,更是欢欣鼓舞。也正是因为这类似于大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释迦牟尼得到了当时古印度人民的推崇和尊重,人们争相加入佛教。

后来佛教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原因就是他对建立佛教和传播佛教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乘经》记载,阿弥陀佛是过去无量劫中立下大誓愿的人,后来他经过修行建立了西方净土,普渡众生,成就无上功德。

而关于他的前世每个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又各不相同。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中,空王佛门下有四位比丘,阿弥陀佛是第三位,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出生在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亲是殊胜妙颜,儿子是月明。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的过去世,是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听了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他的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不管是哪个佛教典籍,阿弥陀佛都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得道佛陀,也倍受佛教人士的尊崇。可按照历史来说,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为何佛教人士诵念的佛号是阿弥陀佛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掌管的是三千婆娑世界,而婆娑世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对于佛教人士来说,释迦牟尼教会了人们在现实中修行,自然也倍受人们尊崇。

在佛教人士看来,阿弥陀佛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掌管者,自然也要诵念。

阿弥陀佛的信奉者多为净土宗人士,而净土宗的教义特别简单,只需要时常诵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因此,净土宗自传入我国之后倍受推崇,在我国信奉的人也最多。这也是为何佛教人士多念“阿弥陀佛”的原因。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念佛人十大碍行

印光大师:念佛人十大碍行

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来...

印光大师的健康饮食建议

印光大师的健康饮食建议

1、提倡吃面食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

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

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

汝母去得甚好,就是你母亲走的很好啊,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现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 就是你母亲走的很好,有瑞相出现,是你母亲过去的善根,现在的善愿,并且你们给她助念共同促成的,是这个含义。 人一...

看虚云老和尚如何演绎轻安

看虚云老和尚如何演绎轻安

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脚步很轻,说话声音很柔软、很低,与人交谈满脸笑容、满脸慈祥,和蔼可亲,一切言行举动都有禅者的风度,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那就是轻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动辄说某某人有修养,某某...

海涛法师《名人语录之慈悲就是爱》

海涛法师《名人语录之慈悲就是爱》

一 1.德蕾莎修女说过一句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2.当我遇到一位深陷困境的人,我不问他信什么宗教,也不问他来自哪个国家,而是问:「我能为他做什么...

四依法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依法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法四依的最后一依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卷都是圣言量,但圣言量又有应机说法的不同,观机逗教。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佛没有说一个字,法是无言的。但又为什么自然说了这么多法?这些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