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为何佛教人士的佛号&#82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开创者,是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阿弥陀佛在佛教中不仅是一句佛号,更是佛教中一位佛陀的尊号。那么佛教人士尊崇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同时,为何要念阿弥陀佛的尊号呢?

释迦牟尼本是一位古印度的王子,他所在的迦毗罗卫国是当时古印度十六国中的一个附属小国,本身国力并不是很强大,但是释迦牟尼的部族在迦毗罗卫国,十分得民心。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四十岁才有了释迦牟尼这一个孩子。可以说,释迦牟尼既是净饭王的心头肉,更是整个迦毗罗卫国未来的接班人。

按照当时释迦牟尼的身份和地位,他将来肯定是要继承王位,带领释迦族走向富强的,可他却早早的就看透了世间百态,最后走向出家的道路。

出家以后的释迦牟尼,经过自己的修炼,最后成就正果。他成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世人宣扬佛法,而他说法的对象是当时整个古印度阶层的人民。

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因为整个古印度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阶层之间不能僭越。释迦牟尼却率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概念,向古印度的所有人民传教。

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响应,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首陀罗阶层,更是欢欣鼓舞。也正是因为这类似于大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释迦牟尼得到了当时古印度人民的推崇和尊重,人们争相加入佛教。

后来佛教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原因就是他对建立佛教和传播佛教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乘经》记载,阿弥陀佛是过去无量劫中立下大誓愿的人,后来他经过修行建立了西方净土,普渡众生,成就无上功德。

而关于他的前世每个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又各不相同。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中,空王佛门下有四位比丘,阿弥陀佛是第三位,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出生在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亲是殊胜妙颜,儿子是月明。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的过去世,是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听了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他的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不管是哪个佛教典籍,阿弥陀佛都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得道佛陀,也倍受佛教人士的尊崇。可按照历史来说,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为何佛教人士诵念的佛号是阿弥陀佛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掌管的是三千婆娑世界,而婆娑世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对于佛教人士来说,释迦牟尼教会了人们在现实中修行,自然也倍受人们尊崇。

在佛教人士看来,阿弥陀佛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掌管者,自然也要诵念。

阿弥陀佛的信奉者多为净土宗人士,而净土宗的教义特别简单,只需要时常诵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因此,净土宗自传入我国之后倍受推崇,在我国信奉的人也最多。这也是为何佛教人士多念“阿弥陀佛”的原因。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89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89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89:忍受诸苦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学佛知苦因,乐在苦中行。欲获法之本,遇诸苦皆忍。忍得清苦依大乘,修得...

简单的禅修方法

简单的禅修方法

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压力和精神紧张所引起,透过禅修,能令身心放松、平衡和促进健康。简单的禅修方法为: (一)放松身心:采取自然舒适的坐姿,身体放松,双手垂下放大腿上,脚部平放地上。闭上眼睛,眼球...

海涛法师《真爱手册》

海涛法师《真爱手册》

真爱一生 爱一切众生 打开自己的心,张开自己的手 去拥抱众生、拥抱世界 修行佛法,就是要培养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简单说,就是练习爱众生的能力。 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以后,了解佛教的根本道理,就说要放下、...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前言 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

弘扬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原则

弘扬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原则

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能力是不能相信、不能理解的。 既然是佛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我们弘扬净土法门时只能是述而不作,要依据佛的圣言量加以诠释。离开圣言量去谈净土法门,一定会有问题的...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仰慕老和尚的道风,专程上山参拜。居士见过老和尚后,便对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后将一心一意走修行这条路,看能不能了生死。 老和尚说:现在民间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