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为何佛教人士的佛号&#82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开创者,是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阿弥陀佛在佛教中不仅是一句佛号,更是佛教中一位佛陀的尊号。那么佛教人士尊崇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同时,为何要念阿弥陀佛的尊号呢?

释迦牟尼本是一位古印度的王子,他所在的迦毗罗卫国是当时古印度十六国中的一个附属小国,本身国力并不是很强大,但是释迦牟尼的部族在迦毗罗卫国,十分得民心。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四十岁才有了释迦牟尼这一个孩子。可以说,释迦牟尼既是净饭王的心头肉,更是整个迦毗罗卫国未来的接班人。

按照当时释迦牟尼的身份和地位,他将来肯定是要继承王位,带领释迦族走向富强的,可他却早早的就看透了世间百态,最后走向出家的道路。

出家以后的释迦牟尼,经过自己的修炼,最后成就正果。他成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世人宣扬佛法,而他说法的对象是当时整个古印度阶层的人民。

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因为整个古印度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阶层之间不能僭越。释迦牟尼却率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概念,向古印度的所有人民传教。

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响应,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首陀罗阶层,更是欢欣鼓舞。也正是因为这类似于大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释迦牟尼得到了当时古印度人民的推崇和尊重,人们争相加入佛教。

后来佛教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佛教人士尊崇的对象,原因就是他对建立佛教和传播佛教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乘经》记载,阿弥陀佛是过去无量劫中立下大誓愿的人,后来他经过修行建立了西方净土,普渡众生,成就无上功德。

而关于他的前世每个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又各不相同。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中,空王佛门下有四位比丘,阿弥陀佛是第三位,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出生在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亲是殊胜妙颜,儿子是月明。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的过去世,是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听了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他的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不管是哪个佛教典籍,阿弥陀佛都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得道佛陀,也倍受佛教人士的尊崇。可按照历史来说,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为何佛教人士诵念的佛号是阿弥陀佛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掌管的是三千婆娑世界,而婆娑世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对于佛教人士来说,释迦牟尼教会了人们在现实中修行,自然也倍受人们尊崇。

在佛教人士看来,阿弥陀佛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掌管者,自然也要诵念。

阿弥陀佛的信奉者多为净土宗人士,而净土宗的教义特别简单,只需要时常诵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因此,净土宗自传入我国之后倍受推崇,在我国信奉的人也最多。这也是为何佛教人士多念“阿弥陀佛”的原因。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身心安住的家园》

星云大师《身心安住的家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人生哲学讲座的第二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身心安住的家园。 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一般以为心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果真如此,那么我们这个色身又住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必须知道人...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 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落人重覆的痛苦烦恼,重覆的情绪...

我们不仅是极乐的享用者,而且是所有者

我们不仅是极乐的享用者,而且是所有者

蕅益大师对信心的诠释用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我们来看信因信果,这个因果法则既体现在世间法,也体现在出世间法上。 我们既要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报的世间因果,也要深信只要...

持戒布施者易生净土

持戒布施者易生净土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远离诸染故。 持戒对于我们居士来说至少要持五戒,有六斋日重要日子持八关斋戒,进一步自己条件提高一点,受大乘菩萨戒。那么戒是对治烦恼的,是收摄我们的散乱妄心烦恼。所以持戒者容易生,是使...

何苦一定要生气呢

何苦一定要生气呢

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 你常遇事小题大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吗?你常为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吗?你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一生吗?有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可...

海涛法师《六方礼经简译》

海涛法师《六方礼经简译》

1、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者、当念治生。 二者、早起勒令奴婢、时作饭食。 三者、不益父母忧。 四者、当念父母恩。 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 2、父母视子亦有五事: 一者、当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