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了佛祖​

佛教故事里,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突然得到“顿悟”,也就是大彻大悟,于是就成了佛祖。至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大彻大悟”,这个也没有一个标准。但从故事里看来,“菩提树”对释迦牟尼的帮助是有的。可为什么后来几千年,却再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借助菩提树成佛呢?

其实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菩提树”这个记录只是一个参照,并非“成佛”的关键所在。按照最初的佛家理论,所谓的“佛”,就是觉悟者而已,并非大神通。而“觉悟者”的主体是人。如果主体已经具有了大智慧并开始“觉悟”,那么外界的场景只能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可以是“菩提树”,也可以是“玫瑰花”,甚至可以是“修罗场”,这些都不会决定是否成佛。

读佛经,关键在于领悟佛经里的深层次含义,如果“引经据典”地理解佛经,那就真是下乘了。佛教的原旨里,释迦牟尼经历过的场景大多非常普通、完全可以复制的,而几千年来却没有复制出一个“佛”,问题即在于此。并不是后来的菩提树发生了变化,而是“人”这个主体的“觉悟”还不够。

有一句非常通俗的佛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将这句话的重心放在“屠刀”上,认为这才是“佛”的先决条件。其实不然,“放下”才是后天成佛的第一要素。因为佛家的“觉悟者”,就是用心去体验感受、最后醒悟的过程。

而“放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曾经拥有”。如果都不曾有过,哪来的“放下”?又能“放下”什么?释迦牟尼在未出家前是“迦毗罗卫”的太子,衣食住行,极尽享受人间之乐。后来他“觉悟”到他所属的释迦族朝不保夕,难免最后覆灭,因而参透了世间的“无常”。而且释迦牟尼又目睹了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一系列的桎梏,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同身受,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只有曾拥有,才能终放下”,没有经历的“空”,是混沌的虚空,而“放手”后的“空”,才是清明境的“空”,只有足够地经历俗世生活,才能有机会觉悟成佛。而“菩提树”,只是释迦牟尼决定“放下”时的参照物而已,并不是促成释迦牟尼“放下”的原因。

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找棵菩提树坐下就能成佛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智慧和觉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慧根”——放下。所以未成佛前,苦修也成了必经之路,大家都以为“苦修”相当于现在的健身锻炼,其实更主要的,“苦修”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最后的“放下”。待到修行完了,能有菩提树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即使一根竹子,甚至一棵小草,也能大彻大悟。

南无阿弥陀佛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66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66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66:赞叹舍利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僧人不图名,高僧皈纯真。功德铸精髓,造化舍利子。赞颂舍利禅意深,蕴藏...

专修、助修与杂修

专修、助修与杂修

问:末学就是根据某居士讲课中说的和写的一本《化解看不见的障碍》小册子,经常烧净土众香或桃花香作烟供。这个香和其他香不同之处:内含甘露和舍利花,可以化作无妙玉,上供诸佛菩萨,下济六道一切苦难众生。每次...

印光大师:凡念佛处疫不入境

印光大师:凡念佛处疫不入境

凡念佛处疫不入境,念观音,不独邀净友念,当于村中及近村宣告,无论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家各人在各人家里,一路做事一路念。于行住坐卧中常念,决定可...

念佛诵经的5个注意​事项,请一一对

念佛诵经的5个注意​事项,请一一对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1、佛之戒...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