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了佛祖​

佛教故事里,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突然得到“顿悟”,也就是大彻大悟,于是就成了佛祖。至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大彻大悟”,这个也没有一个标准。但从故事里看来,“菩提树”对释迦牟尼的帮助是有的。可为什么后来几千年,却再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借助菩提树成佛呢?

其实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菩提树”这个记录只是一个参照,并非“成佛”的关键所在。按照最初的佛家理论,所谓的“佛”,就是觉悟者而已,并非大神通。而“觉悟者”的主体是人。如果主体已经具有了大智慧并开始“觉悟”,那么外界的场景只能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可以是“菩提树”,也可以是“玫瑰花”,甚至可以是“修罗场”,这些都不会决定是否成佛。

读佛经,关键在于领悟佛经里的深层次含义,如果“引经据典”地理解佛经,那就真是下乘了。佛教的原旨里,释迦牟尼经历过的场景大多非常普通、完全可以复制的,而几千年来却没有复制出一个“佛”,问题即在于此。并不是后来的菩提树发生了变化,而是“人”这个主体的“觉悟”还不够。

有一句非常通俗的佛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将这句话的重心放在“屠刀”上,认为这才是“佛”的先决条件。其实不然,“放下”才是后天成佛的第一要素。因为佛家的“觉悟者”,就是用心去体验感受、最后醒悟的过程。

而“放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曾经拥有”。如果都不曾有过,哪来的“放下”?又能“放下”什么?释迦牟尼在未出家前是“迦毗罗卫”的太子,衣食住行,极尽享受人间之乐。后来他“觉悟”到他所属的释迦族朝不保夕,难免最后覆灭,因而参透了世间的“无常”。而且释迦牟尼又目睹了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一系列的桎梏,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同身受,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只有曾拥有,才能终放下”,没有经历的“空”,是混沌的虚空,而“放手”后的“空”,才是清明境的“空”,只有足够地经历俗世生活,才能有机会觉悟成佛。而“菩提树”,只是释迦牟尼决定“放下”时的参照物而已,并不是促成释迦牟尼“放下”的原因。

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找棵菩提树坐下就能成佛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智慧和觉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慧根”——放下。所以未成佛前,苦修也成了必经之路,大家都以为“苦修”相当于现在的健身锻炼,其实更主要的,“苦修”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最后的“放下”。待到修行完了,能有菩提树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即使一根竹子,甚至一棵小草,也能大彻大悟。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问:有和尚问石霜庆诸禅师:听说佛性像虚空,这对不对?石霜禅师答:卧时即有,坐时即无。你睡觉的时候有佛性,打坐时佛性就没有了。石霜是不是在点他:你明明知道佛性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好问的呢?还是告诉他:你以...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的好处。有人看到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比方说:不吃荤、不结婚,认为是不人道。这个确实是不人道,不过这是佛道啊,为了佛道必须要这样。有人说不结婚、不吃荤,...

相信了佛的话,就省去开悟见道的难关

相信了佛的话,就省去开悟见道的难关

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发愿建立一个超胜十方诸佛的净土? 就是因为深知靠通途佛法只是一部分众生能够解决生死问题,大部分众生却没有办法,所以就把他们迁移到一个净土去,让他们在那里断烦恼,成佛果。 通途佛法...

药师山·紫雲居士:谈无生法忍

药师山·紫雲居士:谈无生法忍

谈无生法忍 药师山紫云居士 前言:初地的修行开始学习无生法忍,八地的修行修成无生忍,开始入不动地,亲证不生不灭的本心且心能安住且不动,此为无生忍,修行者入不动...

一念嗔心能生92种业障!

一念嗔心能生92种业障!

根据华严经开示:我们一个嗔恨的念头,就能制造至少92种业障,所以有人修了半天没成就。为什么?答案就在这里。若一天到晚生气、不高兴、看别人不顺眼。普贤菩萨说:你一个...

宣化上人:六道轮回

宣化上人:六道轮回

我们人为何颠倒?即是无智慧。为何背觉合尘?也是因为无智慧。为何总在六道中轮回?也是因为无智慧。所以修道,应该以智慧为首。所以佛要修福修慧,修到福慧双圆,便成无上觉。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修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