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了佛祖​

佛教故事里,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突然得到“顿悟”,也就是大彻大悟,于是就成了佛祖。至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大彻大悟”,这个也没有一个标准。但从故事里看来,“菩提树”对释迦牟尼的帮助是有的。可为什么后来几千年,却再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借助菩提树成佛呢?

其实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菩提树”这个记录只是一个参照,并非“成佛”的关键所在。按照最初的佛家理论,所谓的“佛”,就是觉悟者而已,并非大神通。而“觉悟者”的主体是人。如果主体已经具有了大智慧并开始“觉悟”,那么外界的场景只能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可以是“菩提树”,也可以是“玫瑰花”,甚至可以是“修罗场”,这些都不会决定是否成佛。

读佛经,关键在于领悟佛经里的深层次含义,如果“引经据典”地理解佛经,那就真是下乘了。佛教的原旨里,释迦牟尼经历过的场景大多非常普通、完全可以复制的,而几千年来却没有复制出一个“佛”,问题即在于此。并不是后来的菩提树发生了变化,而是“人”这个主体的“觉悟”还不够。

有一句非常通俗的佛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将这句话的重心放在“屠刀”上,认为这才是“佛”的先决条件。其实不然,“放下”才是后天成佛的第一要素。因为佛家的“觉悟者”,就是用心去体验感受、最后醒悟的过程。

而“放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曾经拥有”。如果都不曾有过,哪来的“放下”?又能“放下”什么?释迦牟尼在未出家前是“迦毗罗卫”的太子,衣食住行,极尽享受人间之乐。后来他“觉悟”到他所属的释迦族朝不保夕,难免最后覆灭,因而参透了世间的“无常”。而且释迦牟尼又目睹了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一系列的桎梏,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同身受,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只有曾拥有,才能终放下”,没有经历的“空”,是混沌的虚空,而“放手”后的“空”,才是清明境的“空”,只有足够地经历俗世生活,才能有机会觉悟成佛。而“菩提树”,只是释迦牟尼决定“放下”时的参照物而已,并不是促成释迦牟尼“放下”的原因。

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找棵菩提树坐下就能成佛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智慧和觉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慧根”——放下。所以未成佛前,苦修也成了必经之路,大家都以为“苦修”相当于现在的健身锻炼,其实更主要的,“苦修”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最后的“放下”。待到修行完了,能有菩提树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即使一根竹子,甚至一棵小草,也能大彻大悟。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蕅益大师:如此而福不增,寿不永,蕅益舌当堕落

蕅益大师:如此而福不增,寿不永,蕅益舌当堕落

示灵奕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故曰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现前时。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贪。有...

错失西方的「高僧」

错失西方的「高僧」

悟开法师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胜心切,志在参禅,藐视净土。后来参加念佛法会,对净土渐渐生起信心。可他眼高手低,修行无法相应。印光大师对他严厉批评,可他固执己见,不肯听劝。 一年冬天,悟开抱病回山,和师...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是梁武帝主政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建筑寺院、广度僧侣、印经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讲经,可以说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当他听说从印度...

念佛一法对在家人最为亲切

念佛一法对在家人最为亲切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

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

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

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

十方诸佛的功德都在这个名号里面

十方诸佛的功德都在这个名号里面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这个名是假名。用这个假名,里面要含摄实相的功德、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个名里面就有号令天下法界的作用。所以这个名就不是一般的名相音声了,它是一个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