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阿弥陀佛能帮助我们把空寂心找回来

◎所以我们的心,能够修清净心,不要妄动,这个社会上,很多的天灾、人祸都没有了。

◎人一生都有不如意的事,因杂念不断而烦恼不断,心的波动比光速更快得多,心念一生,这个波动立刻就周遍法界,我们能够起心动念专心念佛,就可减除妄念,渐复清净自性,就能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响应,而获接引到西方净土,借助阿弥陀佛的法力,带业往生。这就是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修行法的殊胜。

◎解脱,解开什么,迷惑,就是破迷开悟。迷就像绳索一样,把你捆缚住了,你不能动弹,你不能自由。现在把这个绳子给你解开,是这么个意思。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什么都放下,你真的能做到,这个地方,你住在那个地区,那个地区的人都沾你的光,为什么,没有灾难。

◎所有画面同一个屏幕,屏幕是本体。阿弥陀佛的身是屏幕,阿弥陀佛的国土是屏幕,所有现象,有缘马上就现起,所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你就见到本性,就见性了。

◎既使如来地,或等觉菩萨,都要严持戒律,佛菩萨的形像都是利益众生,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为社会一切众生做表率,“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好榜样。

◎不分别,不执著,看一切众生平等,我们应该怎么看法,看一切众生统统都是阿弥陀佛,自己也是阿弥陀佛。

◎我们少用分别执著,我们老化的就慢,就这个道理。

◎钱财我用他用不都一样吗?何必去计较?全是一场空。

◎当你跟有人过不去的时侯,不管是什么人,你心里不自在,不舒服的时侯,你把这句多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你的怨恨就化解,你的烦恼就消除了。

◎阿弥陀佛是自性佛,哪个人没有自性,阿弥陀佛是回归自性。

◎你从来就没有离开自性,“生佛不二,性相一如。”

◎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一粒微尘是不是阿弥陀佛?是。一个毛端是不是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它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的性德,我们这个念头一起,就跟性德圆满相应,这叫念佛。

◎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性是佛,相怎么不是佛,哪有这种道理,是心是佛,哪一桩事情不是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是什么,佛是心,真心。

◎为什么要放下?因为它本来没有,它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皆空。

◎一切法全是幻化,没有大小,大小随着你的心量,心量愈大,道场愈大。

◎贪嗔痴慢感应的是灾难,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成功了,其他的都是假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有,都不需要,心开意解,得大自在。

◎念阿弥陀佛,能帮助我们把空寂心找回来。

◎不分别,不执著,一切众生平等,我们应当怎么看法?看一切众生统统都是阿弥陀佛,自己也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自已自性的名号,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是我们共同自性的名号,就是自己自性的名号,念阿弥陀佛不是念别人,是念自己。

◎所有画面同一个屏幕,屏幕是本体,阿弥陀佛的身是屏幕,阿弥陀佛的国土是屏幕,所有现象有缘马上就现起,所以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你就见到本性,就见性了。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真心廓彻灵通,与诸佛了无有异

真心廓彻灵通,与诸佛了无有异

原文: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 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

古人的仁慈之心

古人的仁慈之心

这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公案。一个乡村有一位长者,家里比较富有,为人也很仁厚。有一天,一个小偷溜到他家偷东西。 这个小偷进了屋子,发现有人,就爬到床底下躲着去了。这个大富长者呢,就装作睡觉。小偷在下...

佛教经典不能随便增减

佛教经典不能随便增减

佛经所诠释的真理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无量还如是,所以真理只可以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 佛在经典当中常常讲,他所说的法不仅是他这样说,过去佛也这样说,未...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问:如果一个师父能转世的话那么这个师父转世后小的时候对于他前世的事情是不是都知道呢?如果不知道或者只知道一部分,那么其他的为什么就忘记了呢? 大安法师答:这是涉及到生命轮转的一些事情了。一般来说凡夫...

净空法师: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到《华严经》才完

净空法师: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到《华严经》才完

 讲《华严经》,当然得有身才能讲,卢舍那才能讲《华严经》,毗卢遮那不能讲,没有身,他是法性。卢舍那就现相,现法界无尽身云,这是从一身现多身,散在遍法界虚...

居士无病,您的妙药还您

居士无病,您的妙药还您

有一年寒冬将至,药山惟俨禅师依照常住往例,请寺里的僧人到山下化冬,以储备寺里的日用所需,化冬的僧人首站就到大护法甘居士的府上叩门。 甘居士出来应门,一看是药山禅师寺里的僧人,知道是化冬的时候到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