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依靠的,唯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出家是为了什么?修行是为了什么?大家来这里听课,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求佛法的知识、学问吗?不是,是为了了脱生死,成就佛道,乃至广度众生。

那要达到这些目的,现在对我们来讲,只有信靠这一句佛号才能够达成。

即使《金刚经》背起来了,《地藏经》背起来了,《维摩诘经》背起来了,《法华经》背起来了,甚至《华严经》背起来了,可是临终的时候,一句也用不上。

我们的智慧再怎么广博,道德再怎么崇高,修行功夫再如何高深,在死亡的面前一点力量都没有,依然随业流转六道,不能出离轮回的苦海。

各位,要觉悟,要认识,或许有的初学者还感受不到无常的可怕,还感受不到生死的可怕,轮回的可怕,还感受不到面对生死的时候您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学问、知见是完全没有力量的;若以为学越多越好,现在累积种种知识、学问,临终的时候会用得上,甚至下辈子会用得上,下辈子就可以不用再学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平时好好念佛才是我们能拥有,能用得上的,否则面对生死大事,等临终才发现平时所学的都用不上,都无法着力,那就太晚了。

大家想想,无始劫的轮回中,难道我们没有出过家?没有当过高僧大德?没有禅定功高,上生过色界天、无色界天?累世以来,我们难道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堕落过地狱?

应知,所有新闻、报章杂志所看到的任何好事、坏事,我们都做过了,任何的修行,我们也几乎都修过了,一样也不少。只有一个没有做过,没有达成,就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信受弥陀的救度,没有老实念佛。

我们的学问、智慧、道德、修行、功夫,到临终的时候一点都用不上。临终能够用得上,可以依靠的,唯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如实一点说,我们以为我们在学佛,以为在修行,但如实的反问自己:真的有在学佛吗?真的有在修行吗?其实是不够格的。

学佛,佛所讲的我们去学,这个叫学佛。怎么样学呢?把佛所讲的真理,应用在三业行为上,所谓“融入骨髓,化为个性”,成为我们的生命体。可是,我们的习气非常重,内心有贪、瞋、痴的顽固根性,有旷劫以来的习气,面对境界的时候,往往都是违背佛之所教。

这辈子生而为人,遇到佛法,有心学佛但是无力学佛,乃至于学佛的心也不真切。都是随缘逐队,跟人家去听课啦,共修啦,赶道场啦,来消磨自己空虚的心灵,就这样而已。

所以大家最后都要回归到这一句弥陀名号,行住坐卧常念佛,静下来的时候就专一念佛。要了解教理,最好就是自己看书。大家可以反覆地看,细细地思维,这样才能够进入脑海中。所以大家如要了解教理,就是尽量看书,其他的时间就是念佛。

另外,也要培养好的性情,心柔和一点,不要动不动就不满、批评、计较。一个个性急躁的人,往往容易暴躁,性情暴躁,心绪就会浮躁,这样一来凡事就动辄不满,不满就心生计较。所有的纷争、对立,所有的恶,就因而产生了。

所以念佛的人应尽量培养心地柔和一点,对别人要恩慈体贴,与人互动也好、谈话也好,要想到所谈的,所互动的,有没有给对方不愉快?有没有让对方肯定、接受?甚至于欢喜、赞美?进一步感恩我们。如果那样的话,做人就差不多可以了。不然的话,做人都是失败。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婚姻的暴力

婚姻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是现在才有,在中国历史上,古小说中,都有描述类似的问题。 发生婚姻暴力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夫妻其中一方发生外遇,有的是夫妇两人性格、观念不同,有的是两人生理需求不同,有的为了财产,有的为了儿...

忙得好快乐,累得很欢喜

忙得好快乐,累得很欢喜

我常勉励人:「忙、忙、忙,忙得好快乐;累、累、累,累得很欢喜。」然而,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忙,也不知道为何而累,所以往往在繁忙当中,就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疲累的时候,便觉得烦躁不已,累得无聊...

宣化上人: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

宣化上人: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

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恶业,能令人颠倒发狂。 (1)贪心,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2)瞋心,对逆的境界生瞋恨,发脾气,不是骂人,就是打人,甚至杀人。这都是瞋恨心在作...

海涛法师《向观世音菩萨学习--慈悲社会的责任》

海涛法师《向观世音菩萨学习--慈悲社会的责任》

信仰观世音菩萨──慈悲精神的学习 在佛教信仰里,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将会在未来接替阿弥陀佛,功德非常殊胜。而在中国,信仰、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尤其多,一些观音感应故事传播久远、影响广泛...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三集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三集

第十三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诸位同修,《地藏经》学习到这个地方,大家应该能发现,《地藏经》,...

病是众生之良药

病是众生之良药

【原文】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