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怕入错行?一定要看看这个因果实录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临清李名儒说:

  我家乡有一个屠户,这一天买回一头牛,准备带回家中屠宰。

  那牛也有灵性,知道自己将被宰杀,怎么拉它都不肯往前走。

  屠户用鞭子抽打牛,牛就横冲直撞,直到闹得筋疲力竭之后,才被勉强硬拽着往前走。

  那牛走到一家钱庄门前,忽然双膝一屈,对着钱庄大门跪下,眼泪涔涔而下。

  钱庄老板觉得牛很可怜,问明原价是八千钱,就和屠户商议,愿以原价将这头牛买下。

  屠户痛恨这头牛的倔犟,坚决不肯卖它。

  钱庄老板又在八千之外再加几百零钱,但屠户还是不答应,而且恨恨地说:“这头牛实在太可恶,我一定要杀了它才甘心,你就是出一万贯钱,我也绝不卖它。”

  那牛听了屠户这一番话,猛然站了起来,坚毅地跟随屠户走回去。

  当天屠户就杀了这头牛,把肉放在大锅里煮,然后回房睡觉。

  到了五更时分,屠户起身去查看牛肉煮得怎么样,却很久没有回卧室。

  屠户老婆觉得非常奇怪,也起身去查看,结果大吃一惊:只见屠户上半身栽在肉锅中,已经与牛肉一样煮得糜烂透了。

  纪晓岚在李名儒这个故事后,又有一番感言:

  凡是有血气的动物,无不贪生畏死。这屠户看见牛因为畏惧死亡,不惜下跪求生,不仅没有心生怜悯,反而心怀恚愤,这就不能不在这头牛内心激起加倍的怨恨,它借着满腔猛烈的怨气,报复也就在一转眼之间完成,这也理所当然。

  我已过世的叔父仪南公,曾见屠户许学牵一头牛走来,那牛见到仪南公后,也是跪地不起。

  仪南公就把这头牛买了下来,交给他的佃户张存饲养。张存豢养此牛数年,这头牛无论是耕地还是驾车,都比其他牛更卖力。

  由此可见,世上恩怨之间互相报偿,畜类尚且如此,人又怎可不加以深刻省思呢!

  -02-

  一个能让家人吃素的好办法!

  妙莲老和尚

  佛法是最讲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信佛念佛,将来永离生死之苦。

  话又说回来,如果父母的业障平重,不但不信佛,对佛法还有反感,你又不能劝勉他们,这要怎么办?

  只要你至诚念佛、修一切善,将所有功德回向父母,决定能感化他们的,因为父子、母女都有血亲天性相关,同一根源嘛!

  记得在《印光祖师文钞》中记载这么一件事:有位佛弟子黄涵之居士,他出身官宦军将家庭,他母亲不但不吃素,每天还要吃新鲜的海鲜,而且是种种的吃法。

  他这个做儿子的,真是代他的老母亲好惊畏、好害怕!他母亲那种业习之重,劝她吃素是不可能的。这位弟子就请示印祖:“我一劝母亲吃素,她就发脾气,怎么办呢?”

  印祖说:“你好好的代母亲忏悔业障、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母子天性嘛!你只要至诚念,她决定会改变的,你不用急。”

  这位弟子听了印光祖师的话,回去后就至诚念观世音菩萨、拜观世音菩萨,把一切功德回向给母亲。一个月后,他母亲自自然然的说:“从今以后,你们不要烧什么蟹子、海鲜给我吃,我现在看到、闻到那些都不喜欢了,最好烧点素菜给我吃!”

  看了这个感应,你们何不见贤思齐,也这样积极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诚念观音,痼疾得愈

印光大师:诚念观音,痼疾得愈

  一女人于十六岁时,得气疼病,每日必二三次发,发时辄疼得要命,今年五十六岁,来求皈依。光令至诚念观音。并与一药方,即《文钞》中戒烟方,但不加烟。彼即熬一料,头一次吃,气便不疼。四十一年之群医莫能...

怀让禅师的故事

怀让禅师的故事

  唐代高僧南岳怀让禅师,是六祖慧能最著名的三大弟子之一,陕西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怀让十岁时,就喜读佛经。怀让十五岁时,在荆州玉泉寺出家了。有一天,他叹息道:“出家人行无为法,天上人...

高人看到:他一心杀人,恶鬼相随;转为善念,天神拥护

高人看到:他一心杀人,恶鬼相随;转为善念,天神拥护

  高人看到:他一心杀人,恶鬼相随;转为善念,天神拥护  ◎往昔有个叫元自实的人,痛恨姓缪的背恩负义,想在五更天的时侯,到他家把他杀死。途中经过一个寺庵,庵的主人叫轩辕翁,十分有道,早起诵经时,忽...

佛陀以慈悲心降毒龙入钵

佛陀以慈悲心降毒龙入钵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轻比丘后,思索着该往何方弘法,才能广利一切人天?   摩竭提国的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信奉外道的他们,极受国王臣民的尊崇敬仰。虽然傲慢难调,...

《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译文:  婆罗门教的徒众都说:「大梵天王是世间之父,能造万物,是造万物的主人。」有一位弟子说:「我也能造万物。」其实是愚痴,却自以为有智慧,对梵天说:「我想造万物。」梵天王答道:「不要生这个念...

佛教故事:龙女行云化干旱

佛教故事:龙女行云化干旱

  话说有一天,一个名叫沙门跋陀的僧人来到普陀山拜谒观音菩萨。这位僧人来自西域,执意要到中土传教。可是到了中土以后,由于语言隔阂,他在传法讲经时,人们不知他讲些什么,加之当时中土人信佛者甚少,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