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药师山紫虚居士 从前花莲乡下住着两个人,一个名叫罗汉,另一个叫菩萨,他们都很贫困,且债务缠身。 也许运气好,有一天有个人给他们看一张照片,告诉他们那个地方叫台北巿,照片中都是高楼大厦,那个人还告诉他们,台北市的人都有汽车、冷气,生活很舒适,又很有钱。 罗汉与菩萨听了心中好欢喜,希望那天能到台北市,住在台北巿,那个人也告诉他们,只要有钱,能在台北买房子,坐个飞机就可以到台北市,罗汉先生一听,心中就下定决心,非住到台北巿不可。于是他就开始埋头苦干,他每天辛苦下田,做「四圣谛」、「八正道」,省吃俭用,娱乐生活一律停止,衣服也只有两三件,全心全力赚钱与存钱。 菩萨先生看他这位友人如此辛勤工作,意志如此坚定,内心非常佩服,自己也很想学他,但怎么也学不来,因为菩萨先生天性好管闲事,有了钱就帮助穷人,钱根本存不起来。菩萨先生心想:没有钱可以在台北买房子,但先去看看总可以吧!于是就打定主意,先去台北看看再说。刚好他一个朋友叫「大善知识」的,此人有一张到台北的地图,又有一部吉普车可借他用。 菩萨先生带着地图,乘着一个夜晚开着车子迅速离开花莲,他那些债主发现菩萨先生逃跑了,都赶来追,但都没有追上。菩萨先生一路开车很辛苦,路况不熟,又没有驾车经验,好几次想往回走,幸好有那张很好的地图指引着。千辛万苦的菩萨先生终于来到台北城下,只见城墙高耸,看不到城内,城门也关着,门口还站着卫兵。菩萨先生在门口观望,不敢进去,心想若冒然闯入被卫兵抓去,家中妻小怎么生活?田园谁来耕种?债务谁来还?这一想满头大汗,心想不如归去,但心中又很不甘,好不容易才到台北城下!心中交战很久,终于下定决心,硬闯城门!反正被抓去也没什么关系,妻子儿女自会长大,田园债务自有人处理。于是发动车子,加足马力就往城门冲上去,门被撞开,卫兵也抓不到他,菩萨先生终于进城了,背后城门又关闭了。 菩萨先生眼前一亮,哇!台北真好,高楼大厦与照片上的样子有些相似,但还是不太一样,这里各种财货俱足,应有尽有,菩萨先生心想:那天能打开城门,财货、资讯可流通到乡下,那乡下人跟台北人不就一样了!菩萨先生在台北城内逛了一阵子,他发现除了刚刚他进来的那个门,还有五个门,每个都门禁森严,有的望上去黑不见底。他很想每个门去看看,但想到自己身上的钱不多,路径又不清楚,还是不要去冒险,万一回不来就麻烦了。 他在城内闲逛一阵子、妻子、儿女、田园、债务的念头又起来了,终于使他起了归去的念头。于是他开着车又循原路回到花莲乡下,回到家中日子依旧,菩萨先生同往日一样,也看不出有什么改变,还是穷苦过日子。 而罗汉先生好像日子好过多了,生活富足,衣服也鲜丽了。 朋友们都来问菩萨先生:「你去台北得到些什么?」 菩萨先生说:「我什么也没得到,只是知道怎么去台北,也看到台北人生活的确比乡下好,那天如有机缘要搬家,我会考虑搬去台北」。 当然,菩萨先生也学会了一些台北人的生活方式,的确很有效率,对改善乡下人的生活大有助益。菩萨先生于是开始教导乡下人一些台北人的谋生力式,希望有一天乡下人的生活也会像台北人一样富足。 经过了几年,菩萨先生的债务也还了一些,生活技能也大有改善,同时,他也向一位友人学习如何打开城门的「智慧之钥」。 很快地五十多年的日子在不如不觉中过去了,菩萨先生与罗汉先生头发都白了,儿子也长大,女儿也都嫁人了。 罗汉先生的努力工作也有了成果,他的存款已几百万元,身上也经常珠光宝气,有一天终于告别了菩萨先生及朋友们,他买了机票飞到台北去了,乡下人再也见不到罗汉先生了,他已永远在台北城内享受「无生」了。 而这位菩萨先生还是很穷,他还是经常把钱送给别人,虽然工作能力已比以前增进,钱也赚很多,但他欠的债还是没有还清。他也一直没有忘记要打开台北的城门,这些年来开门的技术进步了,但还是开不了城门。 头发更白了,面对夜空浩翰无边的宇宙,菩萨先生还是梦想着打开台北的城门,能乡下通台北,台北通乡下,他也希望那一天他债务还清后,存了很多钱,然后去台北,驾车出入那五道他尚未走进的大门以及那未知的旅途。 三宝弟子紫虚居士于长滨准提精舍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421:舍利诸恶消灭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舍利金刚身,通体蕴神灵。丽质恒从善,光焰灭诸恶。抑恶扬善弘大乘,... 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 你修道的时候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因缘,资助你修道的缘。 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要想修定,得先备办资粮,得先准备好,这...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佛?二、可以不学佛否?三、拿什么去学佛? 对于第一个问题,所以要学佛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的要求。平常有什么要求?无非是要安安乐乐,无...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佛以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