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礼佛拜佛或念佛等是否心外求法

礼佛拜佛或念佛等是否心外求法?

答:佛教与外道修行上的最大不同是要悟「空性」以解脱轮回。外道大多为修福报而努力,有些外道虽也修禅定或苦行,类似佛教的小乘修行者,但主要不同是他们不修「空性」,大多在有相层次努力。

佛教徒很多也在有相层次修行,例如供佛、念佛、观空等,但大多是修行的助缘,包括增福报、消业障或求生在有佛直接教导之处(如净土)等,这些方法是众生在无明未破之前的一些方便法,当然难免有心外求法的问题,但当在悟入空性之时,这一切有相之法皆要舍离,而采用自心开悟。一旦自心开悟则有机会由空性起妙用,如此才是自觉圣境,才完全舍心外求法。就如同一个人在灯光不足之处,误看绳为蛇,先必须有人引导如何去「开灯」,才能看清楚。

故心外求法是找一些方便法以得自心开悟,以入自觉圣境,不是以心外所求之法为最后「目标」。若不知自心开悟解脱,而只在相法上做供养等,且以此为目标、为究竟,这才是心外求法。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推荐】念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推荐】念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的人念佛数目念很多,但是并没有得到信心和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眼光注意在佛,都是放在自己的妄想上面,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有妄想就又开始烦恼,我念佛功夫这么差不知道会不会往生? 其实这样的心都在念...

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

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

原文: 然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纵生人天,终非究竟安隐之处。倘能随分随力,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期尽此报身,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而堂堂丈夫,忍令本具佛性,常被惑业所缚,以受生死苦荼乎。 白话文...

不肯仗佛力了生死,怎能不反思

不肯仗佛力了生死,怎能不反思

参禅一事,不是小根基的修行人做得到的。即使大彻大悟,只要烦恼尚未断尽,仍然无法出离生死。现在的人暂且不说,就说宋代的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等禅师,他们的悟处,名扬天下。五祖寺的住持师戒禅师(五祖是寺...

星云大师《朝山祈愿文》

星云大师《朝山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钟声划破寂静的天空,木鱼和着梵唱的音声,我们今天怀着恳切的心情,来朝拜您的圣容,来礼敬您的金身。 我们一心一意的称念圣号,我们五体投地的顶礼佛足。 顿时,把杂念妄想抛在脑后,顿时,把...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简略的思想与修学方法之正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简略的思想与修学方法之正

真正的佛法无论是禅宗与淨土宗,特别是禅宗,讲究的是正法眼藏,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一会上的密印,从此以后相传至今,这是佛教的特质,就如同《金刚经》中,佛陀所展现的跟...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 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