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持戒

修十波罗蜜2-持戒
药师山紫虚居士
102年5月19日讲于花莲准提精舍
誾德静摘录

紫虚居士原文:
持戒与得戒:

  • 「持」有护持、遵守、认同之意。也就是对此戒律的内容要认同、护持,对修持这种戒的人不能攻击谩骂。持戒也有自己修持之义。
  • 得戒是修持戒律有成就之义。其殊胜是「得戒体」,这是修持者的自证、身(含精神身)心转变而呈现无怖畏之相、一切外力不得加害。此外、得戒之人可得高果位金刚的护持,还有特别的护法「随身守护」,此与一般修行人受护法「随缘守护」,层次上高很多。
  • 得戒是针对修持某一种戒的成就而言,不是指所有各种戒。例如修贪戒得戒者、其嗔恨戒不一定也得戒。护法守护也只限于离贪这部份,若心起嗔则护法不会护持。
  • 二地菩萨修持各种戒律,包括修行人的14种戒与六道众生该修的六种戒。但得戒者大多只少数几个戒而已。但对各种戒皆认同、守护。
    • 修行者受14种戒:这是佛教修行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需要,而自愿受持的14种戒。
    • 三界六道众生受六种戒 
      三界众生都「有必要」受此六种戒,如此可减少轮回于三恶道之苦,增加生于人天的机会。此六种戒是五戒、八关斋戒、十戒(相关十善)、菩萨戒(这是菩萨作方便法时该遵守者,详见梵网经等)、情缘戒(详见药师山通讯)及破戒僧戒(戒贪五欲)。(待续)

上课解说摘要:(誾德静摘录)
戒律是在道德法律之上,故修行人若不遵守道德法律则守戒律无异椽木求鱼。
介绍修行者14种戒

  • 三聚净戒
    • A:摄律仪戒:各种律仪戒应接受,不可反对,含大、小乘、密乘等。
    • B:摄善法戒:人间善法皆遵守,例环保、不制造噪音等。
    • C:摄众生戒:不舍弃众生。
  • 净戒:以意念清净为主,不可有算计、伤害人之心。
  • 律戒:以20种戒为主。
  • 无上密乘戒:无上密法修行者需知秘密法不可外泄,因属不可思议法怕他人谤佛,未得传法上师同意需做到致死不说。其它修行者也须尊重修无上密法者,其修行事情是不可对外说,不应询问。
  • 密乘戒:即菩提心戒,随时随地不可忘记2件事。
    • A:众生有佛性:因为众生是未来佛,故不轻视任何众生。
    • B:慈悲心助众生。
  • 宝戒:遵守钱财戒律,知道可接受的范围。
  • 严身戒:含身、口、意三方面,若他人对自己轻薄起妄念是自己做不好。
  • 金刚戒:此为金刚法王所修者,主要为护持法界公平正义。
  • 金刚护持戒:此为护法所修者,主要为护持道场、护持佛菩萨、护持住持、护持同修,只能存有一心庄严道场让众生离苦得乐,不可存有私心,若修行者护持心不够即使有金刚护持咒亦无法成就。
  • 双身本尊戒:彼此累生累世为双身修行,不跟其他众生(含法界)造情缘。此法对抗拒未来情淫的力量较大。
  • 双身戒:只对夫妻传此法,但心不可贪淫乐,一贪即犯戒,需受淫戒果报,即淫欲炽盛,上上品淫欲便下地狱。
  • 密乘戒:此为藏密所修不可忘失菩提心戒,类似第5条。
  • 无上密戒:针对修行双身法内容不可泄漏他人。
  • 金刚乘戒:金刚即不坏之意。藏传佛教密宗所修,有别与显教之戒律皆属之。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儿童该怎么学佛

儿童该怎么学佛

问:十岁左右的儿童念诵什么经咒比较对机?弟子希望孩子能够开智慧,将来学佛求解脱。 慧律法师答:十岁的小孩子在这个过程上讲,太早了,只能让他种种善根,结结缘,念念佛,念念观世音菩萨,或者是有的小朋友善...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就是众生寂照不二的佛性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就是众生寂照不二的佛性

阿弥陀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阿弥陀合起来讲就是无量的意思。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

圣严法师《放松身心的妙方》

圣严法师《放松身心的妙方》

有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到缓冲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放松一下自...

海涛法师《忍辱大功德》

海涛法师《忍辱大功德》

1.真正的爱和慈悲甚至可以包容那些有心要伤你的人。试着想象敌人故意生气是为了帮你累积功德。如果你的人生太平顺,你会变得懦弱。 2.没有敌人,你就无法真正深入修行「安忍」,也就是忍让和包容。我们需要敌人...

倓虚大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

倓虚大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

记得弘老来时,是在旧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气尤其是青岛,热得较晚,一般人,还都穿夹衣服。临来那天,我领僧俗二众到大港码头去迎接。他的性格我早已听说,见面后,很简单说几句话,并没叙寒暄。来到庙里,大...

圣严法师《悲智双运破除烦恼》

圣严法师《悲智双运破除烦恼》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著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和尚,也许是陌生吧,就对著我猛吠,一面虚张声势,一面又害怕地往后退,身体不停颤抖,因为它不曾见过身著僧服的出家人,便起了烦恼。为了安抚这只狗,我轻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