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十波罗蜜2-持戒 药师山紫虚居士 102年5月19日讲于花莲准提精舍 誾德静摘录
紫虚居士原文: 持戒与得戒:
- 「持」有护持、遵守、认同之意。也就是对此戒律的内容要认同、护持,对修持这种戒的人不能攻击谩骂。持戒也有自己修持之义。
- 得戒是修持戒律有成就之义。其殊胜是「得戒体」,这是修持者的自证、身(含精神身)心转变而呈现无怖畏之相、一切外力不得加害。此外、得戒之人可得高果位金刚的护持,还有特别的护法「随身守护」,此与一般修行人受护法「随缘守护」,层次上高很多。
- 得戒是针对修持某一种戒的成就而言,不是指所有各种戒。例如修贪戒得戒者、其嗔恨戒不一定也得戒。护法守护也只限于离贪这部份,若心起嗔则护法不会护持。
- 二地菩萨修持各种戒律,包括修行人的14种戒与六道众生该修的六种戒。但得戒者大多只少数几个戒而已。但对各种戒皆认同、守护。
- 修行者受14种戒:这是佛教修行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需要,而自愿受持的14种戒。
- 三界六道众生受六种戒
三界众生都「有必要」受此六种戒,如此可减少轮回于三恶道之苦,增加生于人天的机会。此六种戒是五戒、八关斋戒、十戒(相关十善)、菩萨戒(这是菩萨作方便法时该遵守者,详见梵网经等)、情缘戒(详见药师山通讯)及破戒僧戒(戒贪五欲)。(待续)
上课解说摘要:(誾德静摘录) 戒律是在道德法律之上,故修行人若不遵守道德法律则守戒律无异椽木求鱼。 介绍修行者14种戒
- 三聚净戒
- A:摄律仪戒:各种律仪戒应接受,不可反对,含大、小乘、密乘等。
- B:摄善法戒:人间善法皆遵守,例环保、不制造噪音等。
- C:摄众生戒:不舍弃众生。
净戒:以意念清净为主,不可有算计、伤害人之心。
律戒:以20种戒为主。
无上密乘戒:无上密法修行者需知秘密法不可外泄,因属不可思议法怕他人谤佛,未得传法上师同意需做到致死不说。其它修行者也须尊重修无上密法者,其修行事情是不可对外说,不应询问。
密乘戒:即菩提心戒,随时随地不可忘记2件事。
- A:众生有佛性:因为众生是未来佛,故不轻视任何众生。
- B:慈悲心助众生。
宝戒:遵守钱财戒律,知道可接受的范围。
严身戒:含身、口、意三方面,若他人对自己轻薄起妄念是自己做不好。
金刚戒:此为金刚法王所修者,主要为护持法界公平正义。
金刚护持戒:此为护法所修者,主要为护持道场、护持佛菩萨、护持住持、护持同修,只能存有一心庄严道场让众生离苦得乐,不可存有私心,若修行者护持心不够即使有金刚护持咒亦无法成就。
双身本尊戒:彼此累生累世为双身修行,不跟其他众生(含法界)造情缘。此法对抗拒未来情淫的力量较大。
双身戒:只对夫妻传此法,但心不可贪淫乐,一贪即犯戒,需受淫戒果报,即淫欲炽盛,上上品淫欲便下地狱。
密乘戒:此为藏密所修不可忘失菩提心戒,类似第5条。
无上密戒:针对修行双身法内容不可泄漏他人。
金刚乘戒:金刚即不坏之意。藏传佛教密宗所修,有别与显教之戒律皆属之。
相关文章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
修习念佛禅之体会 中国佛教净土宗十三位祖师,皆强调出声念佛;禅宗的历代祖师,说法不多言,张口即乖,参禅无言,修的是闭口真言。月悟主张禅净双修,取参禅之无言,...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之外,还有一种苦叫做求不得苦,也就是欲求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痛苦。 人类都有追求温饱、安全、自尊、自由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来自于人性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受到...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拂逆之境,若欲解脱出离,则有讲求佛法之必要。此不但讲求佛法为然,凡吾人所云为动作,皆因解决现前困境而发动,如饥求食,寒求衣,住求房屋等。又因求食遂连...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拥有一半,不能拥有全部。比方说: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没有健康;有的人拥有爱情,却没有金钱;有的人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儿女;有的人有智慧、学问,可是找不到职业;所以...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事实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无法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先从自我肯定练习起。 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不管是对于过去或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