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2019观音法会开示(二)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观音九尊法会的第三天。前面我们讲了三种不同根基者对应的三种修持方法,即三种修行要诀。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观音九尊法会,其他任何法会都可以通用。

对修行人而言,三殊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三殊胜。学佛修行最终能不能到达彼岸,能不能成佛,就要看三殊胜。做任何善事,如果不具足三殊胜,都不能成为成佛的因。

学佛修行是否如法,也许很多人还没有一个正确、可靠的标准,其实可以用三个殊胜衡量。如果具足三个殊胜,则可成竹在胸,因为这是如理如法的。即使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和改变,但是所做的善根,皆是成佛之因;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终有一天定能成佛,一定会成就。这是没有问题的,毋庸置疑。

三个殊胜,听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要做起来相当难。我十几岁时就听过三殊胜,也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落实、真正圆满。

在藏地,几乎人人都知道三殊胜,包括那些居士。虽然很多老年人大字不识,不懂其他更多的道理,但是都知道三殊胜。因为它非常重要,每个寺院、每个上师都会强调这三殊胜,这是一种修行的要诀。

这是不分宗派的。只要是学佛的,是大乘行者,不分藏传汉传、显宗密宗,都要具备这三殊胜。无论是念佛还是持咒,无论是烧香还是拜佛,都要具足这三个殊胜,否则都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这三个殊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前行发心殊胜。发心即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发菩提心叫前行殊胜。前行殊胜,即做任何善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要靠菩提心引发。发菩提心就是树立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方向。若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则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不会有任何进步和成果。

学佛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就不会有任何成就,所以一个大乘修行人首先要树立目标、确定方向。怎样树立目标、确定方向?就是发利他菩提心。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何为大乘修行者?为解脱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不是。为了成佛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不是。为了众生而修行,才是大乘修行者。一个大乘佛子,无论解脱还是成佛,都是为了众生。这里首先讲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一个心愿:为利众生愿成佛!

我们每天上课都念发心仪轨:“如昔诸善逝”,如同往昔诸佛(善逝指佛);“先发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指的是愿菩提心,即为众生成佛之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发愿以后再去行持菩萨的学处。因为只有愿望不行,还要有行动;只有愿菩提心不行,还要有行菩提心。往昔诸佛也是先发愿菩提心,再行持菩萨的学处——六度。“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我也要先发菩提心,也要先有为众生成佛的决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于诸多菩萨的学处,按次第勤奋修学。菩萨的学处非常多,但都包含在六波罗蜜多里。

我们都已经发了菩提心,都在学修大乘法门,每天都念这个仪轨,在佛菩萨面前立下誓言。可是,每天忙的都是自己的事,都是世间的琐事。我们没有行持六波罗蜜多,这样就违背了诺言,破坏了誓言,这是一种罪过。我们应该从发菩提心这一刻开始,行持六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禅定)和智慧。

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即行持行善法戒、断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些我们今天不讲了,之前讲过,网络上都有,大家可以去查阅。

今天讲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从我们发菩提心的这一刻开始,如何在生活中行持六波罗蜜多。

一、布施波罗蜜多。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落实和行持布施波罗蜜多?其实,并不是要拿很多东西做布施,若条件允许,可以这样做;否则也不必如此。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及内容都可以变成布施波罗蜜。

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这真的是很方便的一种修持方法。所谓方便指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比如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些食物做供养。

佛法里讲有两种供养,一种是实物供养,一种是意幻供养。意幻供养主要是我们的意念到了,功德就圆满了。我们做布施的目地是什么?就是对治我们内在的负面情绪,比如贪心,当我们吃东西时,在美味面前不起贪念。

怎样才能不起贪念呢?首先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恭敬之心。供养主要是修持这些善念,培养这些正念,这样可以对治我们内在的傲慢与贪欲之心。

饭肯定是要吃的,但是不能贪吃,不能糊里糊涂地吃,而是以恭敬心吃,以感恩心吃,这样吃饭就是一种修行。

今天讲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去做?今天吃早饭时这样做了没有?吃午饭的时候做了没有?今天的晚饭可能没吃,但平时吃晚饭时是怎么做的呢?

有的人可能觉得吃饭前做供养不方便,因为家人不信佛;中午在单位吃饭也不方便……其实不用大声念,也不用做任何动作,只要意念到了,在心里供养一下就行了,这也是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我们是发誓要成佛的人,一定要这样去行持,否则永远无法到达彼岸。若是不真正去做,永远都不会成佛。所以我们要行持,要落实。行菩提心很重要,但关键是去做。

食物做了供养之后,要当加持品来吃,“这是佛菩萨赐予我的甘露。”这样吃,怀着感恩之心,在供养的同时修了恭敬心、感恩心这些善心。

刚才说这是佛菩萨赐予的甘露。那到底是不是甘露呢?也许有些人想:“这不就是我刚才做的那些饭菜吗,哪是甘露啊?”的确,摆在你眼前的这些可以是甘露,亦非甘露。

甘露是什么?是一种能量。你的信念在,这个能量就在;你的信念在,它就是甘露。以这样的信念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可以消除很多业障。甘露是一种超越的能量,能对治我们内在的烦恼。这样吃一顿饭多有意义啊!

有些人觉得“我是学佛人,应该少吃点,每天日中一食就行了。”如果你的贪欲实在太强,这样控制一下也行。但通过控制饮食来控制贪欲,不是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如刚才所说:转为道用。如果吃得下去,一天吃三顿饭甚至六顿饭都没有问题。可能吃得越多,积累的资粮越多;吃得越多,消除的业障越多。以此类推。其实,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或者每种行为都可以变成修行,这只是其中一例。这是供养,接着是布施。

供养、布施,都包含在布施波罗蜜多中。

可能有人会想:“我一无所有,拿什么来做供养布施呢?”那我教你一个很简单,你绝对能做到的方法——人每天都要排泄,将排泄的东西做布施。比如说吐痰的时候可以做布施,很多无形的众生都需要这些,只要发一个慈悲之心,就可以把这口痰变成他们的需要之物。我们每天做火施也是同一原理,否则做火施干什么,点个食子,谁能吃那个玩意儿,谁能吃饱?这是个缘起,通过这个缘起,我们发菩提心。

还有我们每天刷碗、洗澡的水,都可以做布施。如果做了布施就不会浪费了,不然真的有点浪费了。大家都觉得,只要自己用了就没有浪费。其实不然。自己用完了的水可以做布施,自己每天排泄的东西也可以布施。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说的是嘎达雅那尊者到饿鬼道里度众生时,遇到了一个饿鬼母。饿鬼在几百年、几千年中都吃不到食物,饥渴难耐。饿鬼母跟嘎达雅那尊者说,自己的丈夫去卫藏那边找食物,已经好多年至今音讯全无,如果尊者去那里,看看能否找到他;如果找到了,请转告他尽快回来,她们母子快要饿死了。嘎达雅那尊者说,“我也不知道你的丈夫长什么样啊?”那个饿鬼母说,你一眼就能认出,他奇丑无比。嘎达雅那尊者到了那边,真的遇到了那个饿鬼,并把饿鬼母的话转给了他。饿鬼母的丈夫说,“这么多年,我一无所获。”饿鬼打开紧握的双手,原来是一口痰。对他们来说,痰是一种美食。他告诉嘎达雅那尊者,这是去年一个比丘发慈悲心吐的痰,然后他得到了。所以如果你发了慈悲之心,那么吐痰或排泄之物就能利益无量众生。

布施就是要对治吝啬心,对治内心的贪欲与分别念。我们心里想的是众生,布施给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利益,自己也在培养一种利他心,一种善念。吃饭,排泄,都是我们每天必做之事,我们一转念就可以变成布施波罗蜜。

佛讲布施的果报是得到很多财物。既然世间人像发疯了一样想发财,为什么不做布施呢?你说自己没有这个条件,难道你每天不吃饭、不排泄吗?这都仅仅是转一个念头而已。

其实学佛修行真的很简单,转念就行。有这样一句话:转识成智。不转念就不是智慧,一转念就变成了智慧;不转念就不是修行,一转念就变成了修行。非常简单。

我们整天在佛菩萨面前发愿,立下誓言,却不去落实。你们做过吗?大家都是这样。要把佛法当镜子照自己,不照别人。照自己:我皈依、发菩提心这么多年了,真的没做过啊!布施波罗蜜多,落实过多少?行持过吗?没有。在佛菩萨面前立下了誓言,却不去做,这不是欺骗吗?承诺了却不去做,这也是糟蹋自己的人品。

以此类推,生活中的每个片段,每个场景,都可以变成布施波罗蜜,都可以变成修行。关键是你们有没有善巧方法,愿不愿意这么做,能不能将修行放在最高的位置。

我经常给大家讲,修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将修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那我的生活、工作怎么办?”并不耽误啊。平时吃饭的时候不要糊里糊涂地吃,不要有贪欲。过来一看“哎呦太好吃了!”就囫囵吞枣灌到肚子里去了,没有转念啊。这叫修行没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二、持戒波罗蜜多。身口意三门保持清净,不被染污,这叫持戒。虽然你今天受八关斋戒,明天受菩萨戒,但是相续、三门一点都不清净,处处造业,起心动念都是恶,那就没有功德。持戒就是清净,如果身口意能保持清净,就可以圆满持戒波罗蜜多。

人都有贪欲,不知足。现在的人表面很开心,因为科技发达了,物资丰富了。其实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丧失了真正的快乐!人的内心没有了快乐,因为内心的欲望不断增长。如果有欲望,身口意就不会清净,也不可能清净。那怎么办?不能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

有些人不明白:“如果没有欲望,我怎么生活、工作啊?怎么进步、发展啊?”其实一点都不耽误,虽然不可以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

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愿望?”我告诉他:“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欲望,以众生为中心就是愿望。”世间的福报都可以有,还可以圆满;但是不能为自己,要为众生。这样就不会耽误生活与工作了。

如果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心是狭隘的。欲望的根是无明,这样还是处在无明的状态中。一颗狭隘之心会有真正的快乐吗?不会有的。所以要去除无明,放下自我,去为众生。我们说的发菩提心也是这个意思。

之前我也给大家讲过,你可以为家人、为社会拥有福报,但是要把这个“我”忘掉,但大家都不听。这是个很殊胜的窍诀,其实佛讲菩提心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十年前我就给大家讲了,你可以为家人、为孩子,但要把这个“我”忘掉。“家人、孩子是与你最有缘分的众生,所以你要照顾他、关心他。”这样去做不会造业的。

现在很多修行人的家庭都有问题,大家为此很头疼。家庭关系恶劣,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有诸多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要逐一去解决真的很难,那怎么办?从根上把“我”去掉,即佛法里讲的破我执,放下自我。

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然后去利益他们,就没有“我的”家,“我的”孩子了。

你为什么这么关心家里人?为什么要照顾家里人(包括孩子)?都是因为“我”——“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关心、要照顾他们。对其他众生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样你还是因为“我”。归根结底还是自私的,还是为自己的。这样,无论你怎样做,都是在搞轮回,在造业。

有人说:“不是的,我对家人,尤其对孩子真的是无私的奉献。”也许你不求什么,“他能否给我点东西,将来老了他能否照顾我,我都不在乎。”虽然这样想,但若是没有破除我执、放下自我,所以你还是自私的。如果把“我执”这个根去掉,放下自我,破除我执,剩下的就是众生了。

也许有些人想:“如果都是众生了,我是不是就不能格外地关心、照顾我的家人了?”这个没有问题,你依然可以关心、照顾他们。虽然都是众生,都是平等的,但是缘分有深有浅。你身边的这些众生,都是与你缘分最深的;最需要你关心和照顾的众生,所以可以对他们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这样不会造业,也不是搞轮回,这叫发菩提心。其实发利他菩提心,就这样很简单。

我学《入行论》的时候,有一段发菩提心的教言,大意是说:发了菩提心之后,即使在放逸的状态中,甚至在睡眠的状态中,也在积累资粮,善根永远不会停歇或间断。当时我不太理解:“在放逸甚至睡眠的状态中,都能积累善根和资粮,怎么可能呢?”现在真的明白了,如果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你的世界里除了众生没有其他人,这样真正的利他菩提心就发出来了。

这都是窍诀。

你们在别处很难听到这样的教言,学到这样的窍诀,希望能够珍惜。这些话我在十年前就讲过,今天这里也有很多老弟子,他们都听过,甚至听了很多遍。但听到了有什么用?既没有去落实,也没有当回事。

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我讲的都是正法,教给大家的都是窍诀。

有一句话讲: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在还有很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人,还想去别的地方寻找什么窍诀。没有别的原因,还是没有福报。

我讲的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大家可以依此类推,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修行,变成持戒波罗蜜多。

三、精进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即法喜充满,积极地面对生活、工作。精进波罗蜜多不是坐在一个地方,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念佛号、诵《地藏经》;也不是住在山洞,过很艰苦的生活,很辛苦地修法。精进就是法喜充满,落实到生活里就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但这是很难的。

今天我为什么要讲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呢?因为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在家修行人,需要了解、掌握生活中如何落实六波罗蜜多。

十年前我的汉语讲的没有现在这么好,现在我的普通话讲的太好了!我都给自己点了一百个赞。我十年前就讲过这些(人就这样,一得意忘形,一赞美自己,要讲的就忘掉了。没事,重新开始)。

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表法,万事万物都在让我们见性。主要是我们迷失了自性。其实快乐就在当下,快乐无处不在。我昨天看见那个小佛子莲月在玩一个玩具。她看着这个玩具,非常开心,爱不释手。玩具被爸爸拿走了,她跟爸爸抢,抢到了之后很满足,那种满足感真的发自内心。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没有什么,但是孩子却从中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满足。

那边房间桌子上的花插得很好,我仔细地观赏这束花,真的是美不胜收,当下带给我的快乐是无比的。其实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但我们都忽略了。我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于远远的、高高的地方,聚焦于我们无法得到的一些东西,而忽略了眼前的,自己真正能拿到、得到的东西。

其实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主要看你自己怎样去寻找,怎样去发现。如果你有智慧,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在山洞里能找到快乐,在皇宫里也能找到快乐……

我们那边有很多隐居的修行人,一年四季都住在一个山洞里,但是他们觉得那个山洞特别舒服,不愿意离开。即使拿金碧辉煌的皇宫跟他换,他也不会换的,因为他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其实快乐就在眼前,就在当下。

若是你找不到或感觉不到快乐,那可能很难找到快乐了,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快乐了。我们觉得真正的快乐离我们很远,在很遥远的某个地方,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是学佛吗?天天念佛,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在十万亿国土之外,我们现在还去不了,死后才可以去。一个活人都去不了,一个死人、一个尸体怎么去啊?

那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一念之间,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如果当下的这个极乐世界你感觉不到,可能十万亿国土之外的那个极乐世界永远都是一个梦想而已,那个遥远的世界你根本不可能找得到。

我们那些法语真的很殊胜,其实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说出来的,很多法语是跟大家一起交流的过程中,或是跟大家一起修行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来的。后来汇编成了《上师法语》,过后我自己都搞不懂,太不可思议了。这些法语句句都是窍诀。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修行真的很简单,即每天找一百、一千个理由,让自己开心、快乐。”

去年在山上,有个老菩萨摔倒骨折了,但是她一点烦恼都没有,一点疼痛都没有,很开心、很快乐。她说:“这是佛考验我的,是帮我消除业障的,这是重罪轻报。”本来骨折是种烦恼、痛苦的事,但她一转念,反而变成了快乐的事,变成了好事,真的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修密宗是怎么修的?“哇哇”念几个根本听不懂的咒语,然后就说“我在学密法……”这叫学密法吗?学密要处处观清净,处处观圆满。今天我说的都是在生活中的修行,说白了就是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让自己开心,不要让自己烦恼,不要让自己闷闷不乐。自己开心了,心底的花就开了,处处都是莲花,真的就是这样的。

昨天那个老菩萨都八十多岁了,生病住院了,但是一点恐惧、一点痛苦都没有,她认为这是一种加持,是好事,然后修了自他交换菩提心。昨天她谈感受的时候,内心的那种快乐、喜悦,我们都能听得出来、看得出来。修行就是在当下转念,一转念都变成了好事,一转念都变成了快乐。

我们说要利益众生,我们不是发了菩提心了吗?——“我要成佛!我要转法轮!我要度化无量的众生!”好像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一样。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成佛就开心了,你开心了就可以带给别人快乐了,这就是利他心,这就是利益众生。你时时开心,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样你就成佛了,就是佛了。

转法轮是要传法的,传法的方式有很多,也许有时候你的笑容也是在传法,如果你的笑容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也是一种传法。

现在我们要练习笑。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来是笑的,笑容本应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现在都失去了。如果想把笑容找回来就要训练。如果笑不起来,还强装欢笑,但那是假的,感化不了人心。佛法讲的是真谛,佛法是交心,不是交易,所以装出来的笑没有力量。

交心是心和心相交,交心才有真正的能量,交心才能真正感化他人。从心里发出来的笑,才有感化人心的力量,才能感化人。真心谈出的感受都不一样。比如昨天那个老太太、老居士,还有小莲月。我在上面观察她,她拿到了那个小玩具的时候,那种满足感,真的是从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才有力量。包括讲道理、讲法的时候也是这样。

道理谁都会讲,但必须要有菩提心,从这里讲出来的才有说服力,才有感化力。否则即使再厉害,文凭再高,讲道理滔滔不绝,还是没有力量,感化不了人心,摄受不了众生。

现在山上的出家人都在学五部大论,表现得都很好,掌握的理论非常全面。但是我跟他们讲,一定要有修证。如果自己没有一点修证,还是没有用,将来利益不了众生,摄受不了众生。

我培养这些出家人,若是将来都变成了那种以盲引盲的人,那我多失败呀!所以我经常教导他们,一定要有修证。对山上的出家人,第一看人品,第二看戒律,第三才是看闻思、理论。现在无论是考辅导师,还是考法师,全是按照这三个条件。

第一看人品,没有品德是不行的,将来利益不了众生。第二看戒律,如果戒律不清净,会互相染污,最后都一同下地狱,没有意义。第三才看理论。

笑容也是一样的,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笑容才有力量,从心底出来的表现才有力量,看着才舒服,才愿意跟你打交道,愿意跟你走。耍小聪明是没有意义的。现在耍小聪明的人特别多,但我觉得这是害己害他。

让自己开心,让他人快乐。你天天这样,先让自己开心起来,然后以很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身边的人,你的生活自然就好了,你的工作自然就好了,你身边的人自然就快乐了。这就是精进度。处处都有佛法,处处都能找到快乐,万物都在给你表法,你可以从中获得觉悟。

然后是安忍。现在学佛人里有很多修安忍的。“我要忍,要安忍,不能骂人,不能打人,不能生气……”然后无论在单位、在家里都憋着。

我十年前就讲过,真正的安忍不是“憋着”,憋是憋不住的。有些人说:“我刚开始很好,我修安忍,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惹我,后来我就爆发了!”那肯定的了,这样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比如说嗔恨心,真的我以前想过,我们都是出家人,虽然不是什么合格的出家人,但也算是出家人。出家人要修沙门四法,沙门四法就是有人骂我,我不骂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说我过失,我不说别人过失;他人伤害我,我不伤害他人。

以前我觉得这四法真是太难了。他骂我,我还不能骂他;他打我,我还不能还手,不能打他;有人说我的过失,我还不能还他几句,那我这个沙门怎么做呀?后来明白了(我没说我做到了,我做不到,但是我在道理上真的明白了),在道理上明白了之后,从这里开始思维、观想,就不难了。但我现在道理明白得还不彻底,可能还有很多串习、习气,所以还有点难,但是我觉得若是自己努力去修行,一定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入行论》里讲:他人骂你、打你、说你的过失、伤害你,我们可以这样思维:第一,对方是因为有业力的牵引,有烦恼的束缚才这样做的,他也是身不由己。第二,从因果的角度来讲,他不可能无缘无故的骂我、打我、说我的过失、伤害我,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自己肯定曾经伤害过他,这是报应,所以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是相信因果的人,这是第二个道理。第三,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对境。如果没有这个对境,怎么修忍辱啊?没有这个对境,怎么能体现出菩提心呢?

现在有些人在家里很舒服,谁都不惹他,他就觉得自己好像是菩萨了一样。这不是什么好事,其实有人惹你才好呢。以前喇荣有一个老喇嘛,他带了一个小喇嘛。那个小喇嘛很淘气,经常不听话,老喇嘛天天为他操心,到处找,有时候也打他。有一个堪布跟老喇嘛说,你一个人好好修行多好啊,别管他了。那个老喇嘛说:“你说得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对境,可能我就什么也修不了,现在有这个对境还挺好的,有时候可以修修忍辱,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他去反省一下自己。”

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难得的对境。此外,我们之前讲过,其实他打你、骂你、说你的过失、伤害你,都是帮你消业的。从佛法的角度讲,他狠狠地说你一顿才好呢,就当作镜子,照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些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说就让他说去吧,多好啊。

谁都会说:“不要拿别人的过失惩罚自己!”但是不会做啊,你怨恨他人,好像是很有本事,好像很了不起。有的人说要“以牙还牙,不然死不瞑目”。甚至说什么:“做鬼也不放过他!”你怨恨的时候,谁心里难受?你心里难受;你怨恨,是谁的相续在染污?你的相续在染污。这都是伤害自己的。

一个学佛人,一个智者,不会拿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骂你、打你没有什么,说你更没有事,伤害不必在意,当作是好事,这样既影响不了你的心态,也伤害不到你的心。一个修行人要有智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相续,无论在何种对境中,心态都是平稳的,内心是清净的,这才是真正的高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如果“以牙还牙”,何时才是头呢?再说这样心里多难受啊,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给自己添堵。这是愚人的做法。若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了,做到就不难了。现在明白得不够彻底,只是有点明白,所以要再去思维,这样就不觉得难了。

他骂我,我再骂他,他还会骂我;他打我,我再打他,他还会打我;他伤害我,我再去伤害他……这样骂来骂去,打来打去,互相伤害,没有意义,何时是头啊!即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今生今世遇到了佛法,有了修行的机缘,从今天开始应该把这些不好的缘彻底结束,这样才能了缘了债了生死。

五、禅定波罗蜜多。禅定有很多种。禅定是心里有定,心如大山般稳固,外境无法动摇;在一切对境中,心如大海般平静,无有波澜。

《普贤行愿品》里有十大愿望,其中之一就是随顺众生。我们应该随顺众生,随顺众生即是随缘,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没有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没有道德底线,都不能舍弃自己的信念。这叫己道,也叫自道。上师如意宝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教言即是“莫失己道,勿扰他心。”不要扰乱他人的心,在随顺众生的同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自道。

我们昨天讲的是儿女和父母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是道。儿女应该有儿女的自道,父母应该有父母的自道。完全为了儿女连自己的自道都没有,这是错误的。儿女要孝顺父母,但是也有孝顺父母的方法,不能没有自己的己道。应该都有各自的标准,这个永远都不要舍弃。我觉得这就是生活中的禅定。

如果随顺众生,却连自己的道都没有,还能真正利益他众吗?不能。父母是要管教孩子,但如果连自己的自道都没有,能利益到孩子吗?不能。现在很多家庭之所以变得不像家庭,就是因为父母舍弃了父母的自道与标准。

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自己的信念。我们是要随顺众生,但如果连自己的信念都没有了,就不叫随顺众生。如果连自己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怎么做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有自己的自道。能保持而不失去这个道,这就是生活中的禅定。你有感我可以应,你有应我可以感,但是我有我的自道,这个不会丢失,也不会没有,这就是禅定。

只有自己站稳了,才有能力扶他人。你有自己的自道,才可以随顺他人,帮助他人,这点很重要!在别处很难听到这个窍诀!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

六、智慧波罗蜜多。我经常跟大家讲,我们是不能分别,是要平等的,因为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但什么叫智慧呢?智慧就是不分别,但是不分别不等于不辨是非,我们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现在很多学佛人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布施没有错,持戒没有错,做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你以为是在行善,实际上是在做恶;你以为在修行,实际在搞轮回……这都是缺乏智慧的原因。我们是要平等,但平等不等于不取舍善恶,善恶在相上的取舍是必须要做的。

行善法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缘起的规律与作用。万法皆空,缘起的作用不空。所以善恶的取舍必须要有,取舍的能力必须要有,不然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很多人很难做取舍,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就是因为缺乏智慧。

十多年前我在五台山举办万盏灯会。当时想,很多众生什么都不缺,就缺智慧。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我就选择在那里开万盏灯会。因为灯代表智慧,把这个智慧之灯点燃,照亮众生的心,去除众生的无明黑暗,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对有缘众生的美好祝福。我觉得我们缺的是智慧,而有了智慧,就什么都会有。我是一个信佛的人,只能依靠文殊菩萨,依靠点灯的缘起,给大家送祝福。我的愿望就是——大家都能开智慧!

可以说平等,但又可以说不平等。从体上讲是平等的,从相上讲怎么能平等呢?还是有分别的,所以还是有善恶,而且善恶的作用也是不空的。所以取舍善恶的能力叫智慧,这必须要有。

今天因时间有限,不讲太多。十年前我的普通话说得差,讲太多的佛法有点困难,但是现在一点都没问题了,现在我的普通话说得比你们还好。其它的今天不讲了,后面的内容正行无缘殊胜——指智慧,是以无我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刚开始时要发菩提心;在做善事的过程中,要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这样就有一个圆满的结尾了。所以,做任何善事都要具足这三个殊胜。

三殊胜以前也讲过的,今天只讲了其中的一个,其余的两个都没有讲。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查到,都可以查一查,学一学。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2月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依攀缘心随逐生灭,故得生死流转

依攀缘心随逐生灭,故得生死流转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敕罗睺罗尊者击钟,以此引导四众破除妄念,这钟声是有生有灭的。草木春日萌生,夏日滋长,秋日枯黄,冬日残落,这外在的现象是有生有灭的。 我们的生命也是生灭的,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攀...

净土法门的难信与仰信

净土法门的难信与仰信

净土法门就由于这样的至简至易、至顿至圆,又是从佛的果地上建立的,所以通体是大不可思议。也就使得这个法门在被众生接受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难信。 因为众生都是有我执的,都是有个人知见的。我们接纳一...

宣化上人开示:什么是三障

宣化上人开示:什么是三障

三障是什么呢?第一报障。第二业障。第三烦恼障。 报障有依报、正报两种。什么叫正报?什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是依靠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行等。人的正报,这个身体有...

「无常」即是「无我」

「无常」即是「无我」

一、无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从那儿来,实际上苦有所谓的四苦或八苦。四种苦是基本的观念,乃指生、老、病、死。生并不是指出生,而是生存、生活;人在出生以后,于生存...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

戒律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会犯戒;若没有自私心,就不会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会犯法;没有自私心,就不会犯法。有些人在法律上受到委曲,未得到一个公平的判决,这是因为在往昔所行所...

圣严法师《平安符》

圣严法师《平安符》

我有一次坐出租车,看见驾驶座上方挂着十八王公、行天宫等三、四个祈求行车平安的平安符。结果司机老是超车、超速,我劝告他开慢一些。 他听后却说:放心,我开车平安得很,从来没有撞到过人。 我告诉他:你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