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劝兼念观音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

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音: 少。古代舀(摇)水之器具)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注),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正)复郦隐叟书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把骄慢转成谦恭卑下

把骄慢转成谦恭卑下

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些都不可以,要把骄慢转成谦恭卑下。  例如说,战国...

宣化上人:如何分辨魔与菩萨

宣化上人:如何分辨魔与菩萨

你要是想认识,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菩萨,还是魔?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来看。 第一,看看他有没有淫欲心; 第二,看他有没有贪欲心。这个贪是贪财,他若又贪财又骗色,这个就不是真的了。怎么贪财?好像他就说:...

四事之教

四事之教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睹,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当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菩萨戒的受体之机,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所以在正授戒体时,禀戒三师要下座拈香,为所有的菩萨戒戒子,对现在十方诸佛菩萨顶礼启白,感发大众的圆宗戒体。 佛法...

人往往不能善用其所长,变成反面就不妙了

人往往不能善用其所长,变成反面就不妙了

【《韩诗外传》曰:夫士有五反。】 这里提到古书的《韩诗外传》里一段文章:一个人有五反,贵、富、勇、智、貌等五种相反的一面。这里是讲士的五反,古代的所谓士,以现在来勉强解释,包括了一切知识分子,不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