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没有众生就没有大悲,也就没有诸佛

      众生和佛有天壤之别,佛和众生的差别这么大,为什么说尊重承事众生就等于是尊重承事如来呢?为什么说众生欢喜就会令一切如来欢喜呢?下面就是对这个加以解释。

大家首先要知道,诸佛如来是以大悲心为体性的,《观无量寿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意思是说,佛心体现在大慈悲上,所以佛心的本体就是大悲。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大悲心是如何发起的呢?是由于见到众生在六道轮回时造作恶业、受种种的苦,以此激发起慈悲心来。这种慈悲心不同于世间的慈悲的,我们世间也有一些非常有同情心的,看到别人生病无钱医治,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也会做些慈善,会帮助别人,但是这种慈悲心是比较小的、是受局限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在时间上也是非常短暂的。这里说的因众生而起大悲,这种悲心是出世之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这种慈悲心普摄一切的众生,没有任何的遗漏;并且对一切的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增加任何的条件。

就像释迦牟尼佛看一切的众生,如同他的独子罗睺罗一样。他把一切的众生都当成他的独子,包括魔王波旬在内,也是佛要度化的众生。没有因为是波旬佛就舍弃他,没有置他于死地也没有舍弃他,也是要等他因缘成熟来度化他。包括提婆达多,佛在《法华经》中也为提婆达多授记,当来作佛。而且佛的成就,佛也是非常感恩提婆达多的这种锻炼的。大家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的爱子受种种的磨难,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作为亲人、身为他们的父母会怎么样呢?肯定的会不顾任何的危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那么如果对待所有的众生,都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这才称得上是大悲心。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见众生受苦心生悲悯,发起了大悲心来,就要去救度众生,可是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唯有成佛才有能力去救度众生,于是由大悲而生起菩提心来。菩提心就是愿成佛之心,也可以说就是进趣无上菩提之心,由于大悲心进趣无上菩提之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饶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成就自利功德,到自利利他圆满,福慧具足时,就具足成等正觉。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段经文,成佛是由发菩提心而成的,而发菩提心的开始,是由于大悲心的激励,所以说诸佛如来都是以大悲心为体,所以真正发心求菩萨道的菩萨,见到众生受苦,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来,这样才能以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就佛果。可以说假如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办法生起大悲心来,也就没有诸佛。

摘自 宏圆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至诚念大悲咒灭淫欲火除邪心

宣化上人:至诚念大悲咒灭淫欲火除邪心

末法时代,诸恶充满,这五浊恶世就乱糟糟的,佛法也灭了。这时候,淫欲火盛心迷倒,就像现在一般人,淫欲心比学佛法的心要重。他没有说我天天研究佛法,研究了又研究;睡不着觉,我就来研究佛法;或者醒着的时候,我...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二十一集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二十一集

第二十一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好,请放掌。上一堂课,我们将第七品,简略的用心地法,向同修报告...

慧律法师《幸福与安详》

慧律法师《幸福与安详》

安详,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详】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她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

每天念佛就好吗,还要不要念咒念经

每天念佛就好吗,还要不要念咒念经

问: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号以外,是否还需要念很多咒?还是要诵经? 慧律法师答:问题不在这个地方。今天你念佛,能开智慧吗?能断烦恼吗?能入一心不乱吗?问题不在佛号,不在诵经,问题在心。虽然念这句佛号...

瞻礼供养地藏像的感应

瞻礼供养地藏像的感应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他当有一百次生到忉利天,永不堕三途。仅...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随着科技与物质文明的繁荣发展,现代人的物用生活愈来愈丰富,但是相对的,人心并未因为物质丰厚而获得满足与提升,反而愈来愈贫乏、空虚,甚至感到不安、恐惧;尤其社会结构变迁、人际关系疏离、道德沦丧、价值观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