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修行,圆觉清净境界

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普贤菩萨为与会诸大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向释迦牟尼佛提了四个问题:(1)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2)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3)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4)若诸众生,于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佛答第一个问题:修大乘者,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圆瑛大师认为“远离”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先止息攀缘,亡情息念,次观察诸法,虚妄不实。以此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佛答第二个问题:修大乘者,不仅远离幻境,以幻心离幻境的“幻心”,也要远离。以达到尘亡根尽的境界。

佛答第三个问题:修大乘者,离了幻心后,还要离掉以知幻心的“幻智”。离了幻心,若爱幻智,亦即心病,故复当远离。

佛答第四个问题:修大乘者,离了幻智,心中若有一个离字(即空)。也要远离。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佛一口气说了四个离,离境、离心、离智、离空。层层剥尽,步步升高、由浅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诸幻灭尽、寂灭现前。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有的人老了才得死,有的不老就死了,现在二十几岁死的人多了,没经过老。有时候他八苦交加,我说:你可能断老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可能早死。他说:为什么呢?我说:你做的事太绝了。人做的事情太绝了,死得...

六忍

六忍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

【推荐】微笑地面对人生中痛苦和考验

【推荐】微笑地面对人生中痛苦和考验

这是一位冒著生命危险,来参加斋戒学会的老菩萨的故事。末学不愿意说她是一位病人,因为她除了身体患有乳癌之外,内心实在是很健康。第一次见到她,是几年前在医院值班的一个清晨,那天半夜,因为有一位年轻的患者...

圣严法师:收心的练习

圣严法师:收心的练习

佛法教导我们抗拒诱惑、破除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多利用因缘观、慈悲观,以及转变观念等方法,但有时这些方法还来不及用上、观念还来不及转变,就已经陷入欲望的泥沼了。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收摄六根」,也就是...

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在哪里

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在哪里

理观的智慧,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这是根本。 安住一念心性,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百丈禅师开悟的因缘。 百丈禅师一开始是做他的师父马祖道一禅师的侍者。有一天,他跟马祖禅师外出办事,经过一片丛林...

如何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如何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惭愧的意思是自知对不起自己称为惭,自知对不起他人称为愧咎。 一般自负、自大、狂傲、骄慢的人,不会产生惭愧心,总觉得自己无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