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40)

第四讲  ②
果平法师 讲授  
 
另外,就是对二乘道和菩萨道的回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一句话是大乘无我的回向。不但我要将善法回向众生,我还希望众生不愿意承担的恶业果报,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这当然是一种大丈夫相,是一种无惧勇猛的心态。一般人很害怕自己招感恶业果报,但作为菩萨,他是不害怕的,他不但不害怕承担恶报,还愿意承担所有众生的果报。

当我们有时在接触到一些大修行者时,就会发现,他在承担自己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时候,会把这一切痛苦观想为一切众生代受果报。我有一位师公定静法师,她眼睛不好,因为年青时画工笔,画得太多,用眼过度,后来眼睛患上青光眼,看不见了,她也是隆莲法师的同窗道友。

那时,我作为侍者经常在两位老人身边,我经常听定静师公说一句话:“我眼睛看不见,是在代一切众生受苦。”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您自己眼睛看不见了,怎么能说在代一切众生受苦呢?

后来通过菩提心的修学,我知道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菩萨的发心。说我自己在承担我的果报,但是我并不为承担果报而痛苦,反而把这样的承担,当成是一种修菩提心的方便。当然这是教我们的一种修菩提心的善巧。

其实凭心而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遇到一些违缘,遇到一些障碍,让自己去承受,让自己去担当。但作为一般的人,在担当违缘时是很不堪接受的,是不愿意忍受的。甚至于我们很多时候,更希望把这个应该自己承担的恶业,推卸给别人。但作为菩萨,从心量上来讲,不应该这样。菩萨不但要承担自己的果报,还要希望这种果报,是代所有众生承担。如果发起这种心,那就不一样了。虽然现在是在承担自己的果报,但这却成为菩萨修学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这就是菩萨和凡夫的不一样。

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当自己在承担自己的痛苦时,可以这样想想:我在承担我的痛苦,也希望我现在的痛苦,是代替所有众生承担他们的痛苦,希望他是健康安乐的,所有众生的痛苦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如果修行者能够再再地发这样的心,那么真正哪一天,当有事情需要我们站出来,替众生抵挡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这个勇气。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已经再再的薰习过了,我们已经非常熟练勇于替众生受苦。

其实承担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不愿意承担才是一种痛苦。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凡夫总会觉得“我不希望这样,我不希望那样”,要想逃避,但在这种逃避的过程中,反而让自己的内心极其不安,烦恼重重。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自己能够安住于当下,不但安住于当下,还愿意替一切众生遮风挡雨的话,这既是在承担自己的果报,也是在修学自己的菩提心,这种善巧一定要掌握。我们在欢喜承担的同时,恶业不但不会增长,反而让自己增长善业。

因此在作回向时,普贤菩萨就作了这样的回向,由众生因造恶业,所感招的恶业果报,当这种恶报成熟时,希望我来承担。而“令彼众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让我来承担众生的苦,而让众生都能成佛。不要说我们能这样做到,就是听到这样的话,能够照这样发心,可以说,也是值得让人称颂的。就像世间能被世人所歌颂,能够名垂千古的伟人,他们肯定也有这样的心态,自己愿意为别人承担痛苦,他们也有这样的心量,愿意把安乐施予众生。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这也是普贤菩萨的一个誓言。我修这个回向,是无有穷尽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不是一时一刻的回向,而是永远的回向,不但是永远的回向,而且在我的内心永远都没有疲厌。

这是关于回向。我们昨天讲到,七支供养在平时修法里,它占的份量很重,每一部修法仪轨,如果仔细分析的话,里面都包括了这七支供养。所以古来印度修行人,就把七支供养单独提出来,叫做修“七支供”。

我们回顾一下昨天,除了讲完七支供以外,还讲到正修菩提愿,《普贤行愿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修学次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从凡夫趋入到菩萨,可以依次第拾级而登。对每一步台阶只要我们认真去走,最后一定可以从凡夫成为一个真正的发心菩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二回拜弥勒菩萨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二回拜弥勒菩萨

善财得了如幻三昧,众善妙乐,有说不出来的心情舒畅。这种妙乐,只有善财一人才能享受。他想到:善知识者真是伟大,善知识入慈母,谆谆教诲。如明师指引方向,如船师渡过深海...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

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这个主题,在近三十年来,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有许多的学者,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我则是从佛法的观点与对佛...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如果我们跟全圆的华严经比较就会发现无量寿经也全体具足着华严的境界,华严在事法界当中,前面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这是大乘的经典都能够含摄的,唯有事事无碍法界属于华严独具,所以华严成为别教一乘...

冯冯:文殊菩萨的灵异

冯冯:文殊菩萨的灵异

文殊菩萨的灵异作者:冯冯生活在这个混乱与动荡不安的时代,不可免的是灾难与烦恼。灾难是外来的,烦恼是内心的。这两项都使我们痛苦,叫我们难以应付。佛菩萨再来,是为了度...

圣严法师《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圣严法师《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大智度论》卷二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简单的说,所谓大慈悲心,就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萨们才有,我们凡夫俗子,人人本来都有一颗大慈悲心。这跟孟子以梁惠王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