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4)

第一讲 ④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说到菩提心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一种叫世俗菩提心,一种叫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善财童子最初发心时的那种心。也就是说,发心者虽然还没有证悟,但在内心发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的大愿心。如《大智度论》所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萨心。”从三乘道来讲,首先我要觉悟,也就是要能够自觉;其次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觉悟,我们称为觉他;最后在修学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声缘小乘;后面的觉他是进入菩萨大乘;最后觉行圆满,就是究竟佛乘了。

经常我们会听到菩提心,那么我们怎么来检验自己的发心算是菩提心呢?它有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在自己的誓言里面,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佛。其次我们成佛来做什么?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这就是说我们发心的对境是非常圆满的,包括十方所有的众生,哪怕是自己的冤家仇人也要去救度。如果说我发心了,但是那种对我有仇的人,我不要去度他。如果是这样的发心,那是不能称为菩提心的。再有就是发心无有退转,哪怕遇到再大的违缘障碍,也不会舍弃要救度众生的决心。

这样说来菩提心的对境是非常广博的,包括了所有的众生,有我们看不起的蚊虫蚂蚁,甚至是我们看不见的地狱里的众生。我们有这样的大心量愿意去救度他们,让他们脱离苦难,让他们最终也能成佛。检验一下自己的发心,第一是我要成佛,第二是我成佛要救度的对象是所有的众生。第三是我发了这个大愿永不退转。

所有大菩萨都有这样很宏伟的誓言。像地藏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地藏菩萨的菩提誓言。在我们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们还会体会到,普贤菩萨也有这样的大誓言。

以上三个条件是检验是否为菩提心的重要标准。如果在发心上我们这样想:我不要成佛,成佛的路太遥远了,我只当一个自了汉,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就不叫菩提心。如果在发愿的对境上,如果说我只关心人类,甚至我只关心一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亲人,如果是这样发心的话,也不叫菩提心。如果在时间上,如果只有一段时间的发心,比如这段时间状态特别好,突然感觉到众生很可怜,自己愿意去救度他们,但是当遇到一件让自己生气烦恼的事时,又觉得众生很可恨,于是又退心,这也不叫菩提心。

讲到这里有一个关于发心的故事。有个小和尚跟着自己的师父去云游,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了。跟着师父出行的小和尚当然是当侍者,要给师父背包。这样背着包一路走着,小和尚看到路边的众生为生计而奔波特别地可怜,于是他就发了一个愿: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来救度所有的众生。当他的这个愿望一发起,他的师父马上就知道了,因为阿罗汉有神通嘛。于是就叫他的徒弟说:“你把包给我,我来背吧!”小和尚觉得很奇怪。

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小和尚又想:哎呀,我要救度这么多的众生,现在没有能力呀?我现在什么度生的本事都没有,算了吧,这个愿我不发了。小和尚念头一起,他师父又知道了,把包递给小和尚:“包你背着吧。”

继续往前走,小和尚又想:发愿嘛,就是应该发大一点,这是自己的目标。当他这样想时,师父又说:“把包给我吧。”

走着走着小和尚又觉得自己不行,毕竟自己现在什么都没有啊。谈成就,好像成就的一点气息都没有;谈自己有多大的功德,也不过刚出家而已。那拿什么来救度众生呢?小和尚又开始退心了。他一退心,师父又知道了,说:“拿去,包该你背。”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小和尚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他师父说:“师父啊,您刚才为什么一会儿叫我把包给您,一会儿又叫我自己背,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呀?”师父就说:“你一发菩提心,就是发心菩萨了,我只是一个小乘人,你的地位当然比我高,所以我应该来背包。但你的心一退呢,你就不如我了,我已证果而你现在还是一个凡夫,那你当然该给我背包了。”

从这个故事说明,有一念菩提心发起,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发菩提心的众生,据佛经讲,人天都要恭敬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发心众生,不但人道的众生要恭敬,连天道的众生也要恭敬。当然我们说这样的发心是有三个标准的:第一个,是果位殊胜,发心是希望成佛;第二个,对境殊胜,发心是希望救度所有的众生;第三个,时间殊胜,从一开始发心直到成佛为止,发心无有退转。我们如果真正发起了这样的大愿心,那人天都要来向我们恭敬顶礼了。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一棵摇钱树

一棵摇钱树

一棵摇钱树,这是过去封建时代落伍的社会里,父母想把女儿卖到烟花场中赚钱,或是有意图以女儿去钓得金龟婿来发财的说法。所谓一棵摇钱树,这是错误的。 现在家中不只是一棵摇钱树,应该是有多棵摇钱树。你培养儿...

发心愈大,挫折愈多

发心愈大,挫折愈多

像我们在人生当中,你挫折多得很。不论哪位道友,当你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顺顺当当地;发心愈大,挫折愈多,那就考验。这个大家都知道,不受魔不成佛,这普通这样说的。因为你一发心,引起你的一切怨害,在自性当...

沉得住气,这才是智者

沉得住气,这才是智者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两人交情甚厚。有一天,冯道穿了新买的鞋子到和凝家中拜访。和凝一看,这双鞋子和他数日前叫仆人买回来的那双不是一模一样吗?于是和凝就问冯道:你这双鞋子是多少钱买的? 冯...

【推荐】瞋恚的习气最为害人

【推荐】瞋恚的习气最为害人

富贵人更容易瞋恚,稍不称心,就要发火,轻则口出恶言,重则动手打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他人伤心,瞋心一起,损人亦不利己,轻则心烦意乱,重则肝目受伤。学佛之人应当保持心中常有一团祥和之气,才能减少疾...

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

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

问:人此生都有自己在这世间的功课和使命,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是什么?何时能完成这个功课和使命,成就出家因缘? 慧律法师答:所有的功课都不离开自己的觉性,佛陀说:我们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一种功课要...

体慧法师:找回真心 老实念佛

体慧法师:找回真心 老实念佛

找回真心 老实念佛 台湾宝岛慈光寺体慧长老开示 人生短暂,来世间只是游戏而已,十几年的云游我们都获得了什么?!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生命是在呼吸之间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