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的思想

第一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大乘经里称文殊为“法王子”、“导师”。这一尊称在佛弟子中是少见的。汉地流传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基本上都是文殊发起的。在《华严经》里,文殊是青年的导师,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那样至高无上,修集善根,见佛闻法,学六波罗密,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处生死海,去教化众生,行菩萨道。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的南部宣传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湾西岸)的大塔寺开讲《普照德界经》。这里的居民多数是龙族,文殊的传教,使龙王、龙子、龙女,归信了佛教。文殊行的历史功绩,开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据地。后来的龙树在这里读了许多大乘佛经,经过整理,使之流传于世。善财童子在大塔寺听了文殊的说法,发菩提心,立志学习大乘佛教的普贤行。

文殊指导他求见善知识,进行参学,是入普贤行的不二门,这就是著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圆觉经》里,文殊是发起人。他第一个发问,如来本起因行,为全经的开端。《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生病,释迦牟尼派一个大型的代表团前去慰问,派谁当团长?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个个都不敢承当,都说自己曾被维摩诘呵斥过,派弥勒等大菩萨,他们也是不能堪任,都说自己挨过维摩诘的批评,最后终于派出以文殊为首的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的庞大代表团,承佛委托,到毗耶离城,维摩诘宅舍,前来问候。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是文殊和维摩诘之间的对话。

《楞严经》以阿难遭到摩登伽女大幻术,摄人淫席,将毁戒体,佛派文殊前往救护,将阿难,摩登伽女二人带回佛所,佛对阿难进行教育,是为本经发起的原由。《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无量义处三昧,放眉间白毫相光,照遍东方百千万亿佛前,弥勒对此不甚理解,请示文殊,以何因缘佛出此瑞相?文殊答复说: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文殊的话发起了释迦演说斯经。

一行三昧: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称于世的。有一次他问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点,是在观察事物时,要从规律或法则的总体上着眼,不是就事论事的去分别它的差别相,如此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如何修一行三昧?第一,要从善知识处,听闻般若波罗密,对事物的总相有一个深入理解,这样的人才能从事物的千差万别中,发现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待真理,还要做到,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第二,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排除种种私心杂念,收摄心猿意马,于一切事物,不产生混乱的思绪,不去追逐尘境。第三,在净化思想的基础上,系心一佛,专持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如无量诸佛功德无二。这一不可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议解脱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议,云何更入不思议也。”这里的不思议,是教人们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别相上打转转。唯有据事物的总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别相。

不二法门:文殊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着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离空有二边的含义相同。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问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萨,如何入不二法门,法自在等菩萨皆以二说明不二。最后维摩诘问文殊,文殊答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答完,反问维摩诘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此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奇哉奇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引文俱见《维摩诘所问经》卷中。《思益梵天所问经·菩萨无二品》文殊认为无二是指一切法性没有二相,接着他给二与不二这两个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什么叫二?凡夫贪着我故,分别二耳。什么叫不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实际无有二相。这里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别的核心,是指着我。无我即无分别,不二的境界则坦露现前。从此出发文殊答复梵天一些重要问题。什么是修道?答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什么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为道。道不能令人离生死至涅槃,不离不至,名为圣道。什么叫解脱?答言不坏缚着。什么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什么叫漏尽?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名为漏尽。什么叫涅槃?涅槃无来处,无去处,不可得至。实际上文殊的不二法门,是离二边的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亦有亦无的中道观。如善现问出世间法,文殊答曰:“我觅世间相了不可得,子欲谁出?贪嗔痴,即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离,非未出离。若出不出,则堕二见。文殊的离二边中道思想,为后来的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有关文殊的传说:大乘佛经的人物有两个特点,一、在时间上通三世,对一个人的研究,要从三世的角度上来考虑。二、在空间上遍十方,要将他方世界与娑婆世界结合起来探讨。对文殊的研究,亦不能离开这一原则。关于文殊的传说约有以下几种:

《首楞严三昧经》佛告迦叶: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于此南方,过十万国土,有国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龙树上如来,于彼国土,得无上觉,即今文殊也。这一传说,可能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去南印度龙族地区开辟大乘佛教根据地有关。《处胎经》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文殊自称在过去世,他曾是释迦的老师,因为一个世界里,只能有一个法王,所以这位老师也只有权居他的弟子之下。《央掘经》说:北方常喜国,现今有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

《悲华经》说:“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行菩萨道,无有期限,庄严佛刹,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大宝填厕,又无恶能,及诸女人,及其名字,亦无声闻、辟支佛。一生菩萨,充满其间。佛号为文殊师利。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净无垢宝藏,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普现如来。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是一个统一的大佛国。到那时将消除一切佛国之间的差别。由菩萨上首的文殊,彼时将为诸佛之上首了。

《华严经》说:东方世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菩萨名金色,其佛名不动智,文殊大士,将十万菩萨,从彼而来。《文殊般若泥洹经》说:文殊住三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现诸形,教化众生,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密。”

《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我国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当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摄摩腾、竺法兰、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萨住于此山,奏帝建寺于灵鹫峰,即今大显通寺。自此以后,五台山即为文殊道场。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清凉山:“往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信受演说《金刚经》的功德

信受演说《金刚经》的功德

听完《金刚经》之后,如果能够相信它、接受它,还能说给他人听,这样的功德有多大呢? 一、净信功德 1、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不可代人诵经念佛而图名利

不可代人诵经念佛而图名利

内功,是自修,外功,是广行种种方便。如周急济困,拯灾救难等,谓之助道,此须按己力之所能。若无其力,或以言指迷,或以言劝众,令其大家凑成其事。若以受人请而念经念佛,此乃一分懒惰人,依佛度生命之行为也。...

《金刚经》精华的40句

《金刚经》精华的40句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南怀瑾...

慧律法师《观照无常、放下执着、感悟佛性》

慧律法师《观照无常、放下执着、感悟佛性》

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学佛最怕一种人,师父问他:你有什么问题?他说:师父,我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问题在哪里? 没有问题...

【推荐】家里有这种情况,赶快给他念经做好事

【推荐】家里有这种情况,赶快给他念经做好事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

达照法师:附体究竟是怎么回事

达照法师:附体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将其附体情况和附体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等,略加分析如下: 1、附体情况 附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第一,精魂鬼魅附体:就是人、畜、鬼三道众生的各类精怪附体。精:如狐狸精、蛇精、黄鼠狼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