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居士:地藏菩萨由孝母推及度众生
以慈悲为怀的佛陀教导人们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冤亲平等”,以完全平等的心态对待宇宙间一切众生;要关注、关心一切众生的生死荣辱、忧悲苦恼、生死轮回;要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我们凡人的人生实践中,就是不单对自己有关系、认识的人要慈爱、要同情,对自己不认识、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也一样要平等地慈爱和同情。更进一步,不单对自己有恩或有价值的人要慈爱关心,就是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怨敌都要以同样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他们。佛陀伟大的思想还不只如此,一个真行佛道的佛弟子要立志“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佛弟子关怀的对象范围绝不是那么几个亲朋,而是十方世界无穷无尽的众生;不单要放眼整个地球,而且心胸要扩大于宇宙中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菩萨情怀! 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大愿”,与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因“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屡发广大誓愿,广设方便,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普度众生,尽令解脱,真正作到先人后己,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地藏菩萨由自己的母亲堕入地狱的痛苦,推想到一切众生堕入三恶道的痛苦,所以誓愿救拔:“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感人! 反观当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行其道,很多人心里装着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人:父母、妻子(丈夫)、儿女,最多再加上兄弟姐妹叔伯婶母等亲戚,还有几个要好朋友。至于与自己有“裙带关系”之外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死荣辱、忧悲苦恼,则和自己扯不上关系,属于漠不关心的行列。甚而至于幸灾乐祸,以谈论别人不幸事为饭后茶话。 自私者自认为富有理想,为名利奋斗不息,为创造幸福生活而拼搏。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一些人确实硕果累累,让一般社会大众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认为他们事业有成,十分了不起。其实,细观这些人的心态,则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尊敬仰慕的地方。 首先,是他们心量狭窄,眼光短浅。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为的是自己及自己的亲戚等几个人的快乐幸福,并把此作为人生理想,他们的眼光就盯在这么狭窄的空间之内。 其次,这些人缺乏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当他们经过辛苦拼搏,功成名就之后,则无非是为自己几个人营造“安乐窝”,花天酒地,纵情享受,再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和作为。 第三,这些人唯求功利,丧失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情味。他们待人处事的出发点是对自己的事业有利。有大利用价值的人放在自己交往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计笼络接近;有小利用价值的人则稍加联系则可;而毫无利用价值,对自己名利没有什么帮助的人则冷漠无情,恣意对待。至于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小麻烦、小不便的人,不管是亲戚或朋友,则避之如瘟疫,毅然砍断关系,用他们的话来说则是“提得起,放得下”。 在“弘扬佛法,度脱众生”的伟大事业上,平等心和广大心则更能够通彻心灵和行为。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应是不分对象、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国界种族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与他自身的身份、地位、国界、种族没有关系。所以在弘扬佛法上,广大心的应用完全是可以挥洒自如,不分对象的。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 文殊菩萨心咒: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i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 问:弟子学佛十个月,念了几万声佛号了,起初是口念耳听,现在是口念心听,心里非常愉快,但跟心念心听有什么区别?还有弟子内心流露发愿宣说无量无边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应如何做更好? 大安法师答:你才刚开始...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执打破。 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 入门便悉弥勒笑,出寺难求俗虑抛; 俗虑恼人无止境,不如时与世尊交。 ---清.石莲 入门便悉弥勒笑,我们到寺院参拜的时候,一进入山门,经常可以见到一尊胖大身形的弥勒佛笑口常开,让我们欢喜,因此世人都...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453:舍自利他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学佛奉慈仁,舍己利他人。弘法播善种,布施济广众。普度庶民依大乘,共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