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居士:地藏菩萨由孝母推及度众生
以慈悲为怀的佛陀教导人们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冤亲平等”,以完全平等的心态对待宇宙间一切众生;要关注、关心一切众生的生死荣辱、忧悲苦恼、生死轮回;要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我们凡人的人生实践中,就是不单对自己有关系、认识的人要慈爱、要同情,对自己不认识、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也一样要平等地慈爱和同情。更进一步,不单对自己有恩或有价值的人要慈爱关心,就是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怨敌都要以同样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他们。佛陀伟大的思想还不只如此,一个真行佛道的佛弟子要立志“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佛弟子关怀的对象范围绝不是那么几个亲朋,而是十方世界无穷无尽的众生;不单要放眼整个地球,而且心胸要扩大于宇宙中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菩萨情怀! 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大愿”,与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因“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屡发广大誓愿,广设方便,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普度众生,尽令解脱,真正作到先人后己,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地藏菩萨由自己的母亲堕入地狱的痛苦,推想到一切众生堕入三恶道的痛苦,所以誓愿救拔:“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感人! 反观当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行其道,很多人心里装着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人:父母、妻子(丈夫)、儿女,最多再加上兄弟姐妹叔伯婶母等亲戚,还有几个要好朋友。至于与自己有“裙带关系”之外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死荣辱、忧悲苦恼,则和自己扯不上关系,属于漠不关心的行列。甚而至于幸灾乐祸,以谈论别人不幸事为饭后茶话。 自私者自认为富有理想,为名利奋斗不息,为创造幸福生活而拼搏。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一些人确实硕果累累,让一般社会大众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认为他们事业有成,十分了不起。其实,细观这些人的心态,则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尊敬仰慕的地方。 首先,是他们心量狭窄,眼光短浅。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为的是自己及自己的亲戚等几个人的快乐幸福,并把此作为人生理想,他们的眼光就盯在这么狭窄的空间之内。 其次,这些人缺乏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当他们经过辛苦拼搏,功成名就之后,则无非是为自己几个人营造“安乐窝”,花天酒地,纵情享受,再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和作为。 第三,这些人唯求功利,丧失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情味。他们待人处事的出发点是对自己的事业有利。有大利用价值的人放在自己交往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计笼络接近;有小利用价值的人则稍加联系则可;而毫无利用价值,对自己名利没有什么帮助的人则冷漠无情,恣意对待。至于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小麻烦、小不便的人,不管是亲戚或朋友,则避之如瘟疫,毅然砍断关系,用他们的话来说则是“提得起,放得下”。 在“弘扬佛法,度脱众生”的伟大事业上,平等心和广大心则更能够通彻心灵和行为。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应是不分对象、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国界种族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与他自身的身份、地位、国界、种族没有关系。所以在弘扬佛法上,广大心的应用完全是可以挥洒自如,不分对象的。 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达人以禅悦法喜为真 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务 达人以证悟般若为要 Ordinary people indulge in five desires and six senses;pract... 佛教它的终极关怀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对世间的这些家亲眷属、功名利禄,都会从般若的层次作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之观。然而佛法也不离世间法,诸佛菩萨在教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善巧方便,众生有什么需要,佛教也仍然...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 信,德之端也。 人言为信,这是一个会意字,即只要是人说的话就能相信,可见古人的淳朴,口说即可为凭。我们现在说假话的那么多,诚信尽失,别说口说无凭,就是白纸黑字,都可以转眼不认账,他都不知道说假话就意... 六斋日是指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十斋日是在六斋日的基础上,加上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 如果遇到月小,就往前推一天,不是三十,而是二十九、二十八。 在斋日里,四天王和... 怎么开发智慧呢?钝根、无读诵性的人,闻地藏菩萨的名号,见地藏菩萨的像,就以他的真诚心,恭敬地向地藏菩萨陈白。陈白说,我自己发心要弘法利生,但我业障深重,很惭愧,希望地藏菩萨加被,让我满开发智慧之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