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为何要供奉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佛在世时出家的比丘,地藏菩萨亦现比丘相,在唐朝时来到中国。此两位菩萨皆现比丘相,其他的菩萨都是现在家相的。弥勒菩萨在中国五代时,化身在浙江宁波童奉化县的玉琳寺,现布袋和尚身度人,若人布施吃的或玩的东西,他全都装进布袋里,故有人把他的布袋叫做乾坤袋,乾坤是天地,布袋虽小,却能容纳乾坤在里面。他不修边幅,衣冠不整,样子疯疯颠颠的,但脸上却时常挂著笑容。当他的布袋装满东西後,就坐在地上。小孩儿们都爱亲近他,喜欢跟著他走。他也把他袋子内的东西分给大家吃,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好不高兴。

有一次,布袋和尚从宁波宏法下来,来到天童寺。在浙江的四大丛林有天童、育王、观宗和七塔。天童寺乃最大的丛林,他常常去挂单赶斋。甚么地方有供斋,他都不会错过。在佛教里有一句话说:「三十里不赶斋是个懒罗汉」。意思是说,若在三十里内有寺庙供斋,一定要去应供,不去赶斋是个懒和尚。布袋和尚每天东奔西跑的去赶斋,吃斋时又不修边幅,衣冠不整他亦不在乎,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在斋堂中,身为纠察的职事师,在过堂以前一定要到斋堂巡一巡,看看行堂者有否把全部东西放得整齐有序,然後大和尚才来登座过堂。有一天,天童寺又有斋供,纠察师看到布袋和尚又来了,他心里早就很讨厌布袋和尚,不过既来赶斋,又不能不给他吃,所以只好由他。 这一回,布袋和尚竟然毫不客气 ,大模大样登上大和尚的座位,当起大和尚来啦。纠察师看不顺眼,况且平日对他已有成见,就立刻过去,叫他下座。可是布袋和尚怎也不肯下座,这下子可把纠察师惹火了,趋上前去,动手拉他的耳朵,一拉拉到几尺长,回头一看,吓!他竟安然不动的坐在那里。当纠察师把拉耳朵的手放开,耳朵又缩回本来的样子,这一切的情形,刚好被进入斋堂的方丈看到了,知道这位仁兄功夫如此,决不是等闲之辈,一定是圣人化现,便叫纠察师不要拉他下来,任 由他坐在上面,然後吩咐行堂在他对面另放一张桌子,和他对面过堂。所以凡是丛林过堂时都安放弥勒菩萨,而不安放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是有一段来由的天童寺过堂时,多放一张桌子给弥勒佛,这风气传开了,现在一般人过堂 ,虽没有另设桌子,可是在大和尚的桌前一定有安放一尊弥勒佛的圣像,原因就在此。当释迦牟尼佛进入涅盘之後,世间的佛法和众生都交给地藏菩萨去宣扬教化。在弥勒菩萨未下生前,中间这段好长的时间,都是由地藏菩萨来教化众生的;待地藏菩萨度脱阎浮提众生的机缘完了,弥勒佛才下生,所以弥勒菩萨的责任是很重的。虽然他现在尚未下生,但时常化成布袋和尚来度人。布袋和尚在五代是很出名的,其他的化身我们不知道。弥勒菩萨在玉琳寺临终时讲了一首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菩萨,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以示人,时人皆不识」。弥勒是真的弥勒,化身是从体起用,化身千百亿种,时常都去度化世人,但世人都不认识他,从这首偈就能体会到菩萨的功夫是不可思议的,为何弥勒菩萨会坐在斋堂呢?就是这个原因。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第十八愿叫念佛往生愿,是整个净土教法的核心,也是信心成就的因愿文,愿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二是“乃至十...

圣严法师《让生活重新上轨道》

圣严法师《让生活重新上轨道》

散漫可以分为头脑的散漫,和生活的散漫。头脑的散漫就是没有组织力、没有计划,说得好听叫做随缘,说得不好听就是没有主见。 而生活上的散漫,如果是有钱的人,可能就会花天酒地、生活不规律,过着糜烂的生活;如果...

弥陀的名号能治病靠的是什么

弥陀的名号能治病靠的是什么

阿弥陀佛名号确实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就是万病总治:以一个药方治一切病。无论身体上的病、心理上的病、业障病、烦恼病,这句名号阿伽陀药,都能治疗。原理上确实是这个样子。 你每天念佛不断,虽然病苦也有减轻...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

阿弥陀佛之身,是与诸佛同一法身;阿弥陀佛无心,是以苦难众生的心为心。我们每个念头里面都具有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法身可以衍生报身,报身可以衍生应化身...

念佛欲得一心,须发真实心为生死

念佛欲得一心,须发真实心为生死

原文: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 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

何等众生具备往生净土的资格

何等众生具备往生净土的资格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