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为何要供奉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佛在世时出家的比丘,地藏菩萨亦现比丘相,在唐朝时来到中国。此两位菩萨皆现比丘相,其他的菩萨都是现在家相的。弥勒菩萨在中国五代时,化身在浙江宁波童奉化县的玉琳寺,现布袋和尚身度人,若人布施吃的或玩的东西,他全都装进布袋里,故有人把他的布袋叫做乾坤袋,乾坤是天地,布袋虽小,却能容纳乾坤在里面。他不修边幅,衣冠不整,样子疯疯颠颠的,但脸上却时常挂著笑容。当他的布袋装满东西後,就坐在地上。小孩儿们都爱亲近他,喜欢跟著他走。他也把他袋子内的东西分给大家吃,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好不高兴。

有一次,布袋和尚从宁波宏法下来,来到天童寺。在浙江的四大丛林有天童、育王、观宗和七塔。天童寺乃最大的丛林,他常常去挂单赶斋。甚么地方有供斋,他都不会错过。在佛教里有一句话说:「三十里不赶斋是个懒罗汉」。意思是说,若在三十里内有寺庙供斋,一定要去应供,不去赶斋是个懒和尚。布袋和尚每天东奔西跑的去赶斋,吃斋时又不修边幅,衣冠不整他亦不在乎,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在斋堂中,身为纠察的职事师,在过堂以前一定要到斋堂巡一巡,看看行堂者有否把全部东西放得整齐有序,然後大和尚才来登座过堂。有一天,天童寺又有斋供,纠察师看到布袋和尚又来了,他心里早就很讨厌布袋和尚,不过既来赶斋,又不能不给他吃,所以只好由他。 这一回,布袋和尚竟然毫不客气 ,大模大样登上大和尚的座位,当起大和尚来啦。纠察师看不顺眼,况且平日对他已有成见,就立刻过去,叫他下座。可是布袋和尚怎也不肯下座,这下子可把纠察师惹火了,趋上前去,动手拉他的耳朵,一拉拉到几尺长,回头一看,吓!他竟安然不动的坐在那里。当纠察师把拉耳朵的手放开,耳朵又缩回本来的样子,这一切的情形,刚好被进入斋堂的方丈看到了,知道这位仁兄功夫如此,决不是等闲之辈,一定是圣人化现,便叫纠察师不要拉他下来,任 由他坐在上面,然後吩咐行堂在他对面另放一张桌子,和他对面过堂。所以凡是丛林过堂时都安放弥勒菩萨,而不安放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是有一段来由的天童寺过堂时,多放一张桌子给弥勒佛,这风气传开了,现在一般人过堂 ,虽没有另设桌子,可是在大和尚的桌前一定有安放一尊弥勒佛的圣像,原因就在此。当释迦牟尼佛进入涅盘之後,世间的佛法和众生都交给地藏菩萨去宣扬教化。在弥勒菩萨未下生前,中间这段好长的时间,都是由地藏菩萨来教化众生的;待地藏菩萨度脱阎浮提众生的机缘完了,弥勒佛才下生,所以弥勒菩萨的责任是很重的。虽然他现在尚未下生,但时常化成布袋和尚来度人。布袋和尚在五代是很出名的,其他的化身我们不知道。弥勒菩萨在玉琳寺临终时讲了一首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菩萨,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以示人,时人皆不识」。弥勒是真的弥勒,化身是从体起用,化身千百亿种,时常都去度化世人,但世人都不认识他,从这首偈就能体会到菩萨的功夫是不可思议的,为何弥勒菩萨会坐在斋堂呢?就是这个原因。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以布施对治贪念》

圣严法师《以布施对治贪念》

贪念会带给我们许多的烦恼,该如何帮自己除贪、解毒呢? 用布施来对治贪,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拥有的财力、物力,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甚至还可以布施自己的时间、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资源...

太虚大师:楞严经大意

太虚大师:楞严经大意

楞严是经名,今由楞严寺发起讲经,故讲楞严大意。本人初出家时,读诵《楞严经》,颇有启发。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民九、在湖北演讲,编成《楞严研究》。《楞严经》对于本人自身修学上,亦有因...

往生成就四种不退

往生成就四种不退

极乐世界的四土有特别之处,奇妙之处,就是四土也圆融在一土,你只要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往生到上三土,正因为往生上三土,你才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就能够圆证三种不退。这三种不退,我们一定要了解了。...

改形易道,这个是生命的真相

改形易道,这个是生命的真相

这个「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认知到,这个「吾」是可以转生为身体的,但是这个身体是不可能跟这个「吾」等量齐观的,它不是一回事的。 所以这个「吾」就是神识,「吾」就是主人。这个「身」,身...

星云大师《如何在大众中相处》

星云大师《如何在大众中相处》

常听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在社会上和大众相处,要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在大众面前要能让人欣赏,让人赞美,让人接受,的确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如何在大众里相处?我有四句偈给各位参考: 一、见面三句...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没。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