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之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摘自明旸法师《佛法概要》

南无阿弥陀佛 🙏🙏🙏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原文: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

印光大师开示化痰止咳丸方

印光大师开示化痰止咳丸方

【制法】用荆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陈皮 桑白皮 甘草 各一两 均生研极细末 另加生萝卜子二两研 再用枇杷叶一两煎汤 挤滤萝卜子得汁 再加生萝卜汁二两 和萝卜子汁为丸 加上百炼蜜二三两更好 每丸...

一念的皈命决定可以得救

一念的皈命决定可以得救

我们很多人对自己往生这一事总是产生不了信心,觉得往生一定要有很高的条件:往生一定要功夫成片,一定要清净心,一定要断分别执著。 要知道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言,哪怕是五逆十恶的罪人,若能至诚忏悔、至心...

发愿与发誓

发愿与发誓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

星云大师《谈迷说悟》

星云大师《谈迷说悟》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我今天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谈迷说悟,说这个题目的主要用意,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亮起智慧的眼光,重新发现这个如实如幻世界的真理。 什么叫做迷?我们常常说:众生痴迷,所谓...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中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丘冢与臭腐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