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之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摘自明旸法师《佛法概要》

南无阿弥陀佛 🙏🙏🙏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达照法师谈弘法:关注众生,契理契机

达照法师谈弘法:关注众生,契理契机

谈弘法 关怀民生,要去观察社会需要什么 中华佛光文化网记者:您认为佛教缘何能流传千百年依然香火旺盛呢? 达照法师: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主要得益于两点。第一点是佛教本身的理论体系是很完整、完善的,...

何故临终十念可灭一辈子罪业

何故临终十念可灭一辈子罪业

十念往生,在这样的一个修行法门当中,它确实非常奇特,难以相信。有人就曾经质疑,说:这个佛经常常说,这个业力呀,是决定投生的一个依据;而且业力重就最先牵引,如人负债,重者先牵。那么一个恶人一辈子造作的...

我执会障碍无限智慧与悲心的发展

我执会障碍无限智慧与悲心的发展

我执就像是个捣蛋鬼,会使我们孤立寂寞、与他人敌对;我执,也会吞噬我们的慈悲,使我们变得自私与傲慢。当我们惊觉到我执出现的时候,应该立刻以出离心的觉照加以对治,才能解开真正束缚我们的枷锁,获得究竟的自...

圣严法师《如何改掉坏习惯》

圣严法师《如何改掉坏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开始。所谓好习惯,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应对言行,不失仪态,不让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对家人关心,对公共环境爱护,举手之劳做好环保。...

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

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

「恭喜你啊!真是了不起,身为你的朋友,我也觉得与有荣焉。」当好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你嘴里这么说,但心中可能还是会觉得不是滋味,心里想着为什么发生好事的不是自己?虽然不舒服的感觉非常轻微,但此时嫉妒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