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之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摘自明旸法师《佛法概要》

南无阿弥陀佛 🙏🙏🙏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常当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常当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捨此法门,其何能淑。 凡修净业者...

「十不求行」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十不求行」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

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

传喜法师:真的会念佛吗

传喜法师:真的会念佛吗

真的会念佛吗 这两天同学来跟我讲,他们说印象里的什么是佛教,他也老老实实跟我们讲。这是从哪来的概念呢,这是从我们另外一个同学,他现在也在信佛,初一十五都到庙...

并没有任何真实不变的东西

并没有任何真实不变的东西

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无论是我们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环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全都是因缘所生。而缘起缘灭之间,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法则。 有...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如何保持大悲心不退?那靠你的意念,意念强的真正坚持不退。慈舟老法师从各经论选择二十种心,一个是所忏的十心,一个是能忏的十心。你所忏的十心就是堕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