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27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27)

◎ 印海 著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华,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第五,菩萨因内具解脱知见蕴,故能外感正音声大神身流众水而演说天乐,解说知见是五分法身之第五种,此约能悟诸法平等真理智慧说,圣贤已经自知证悟真理,决定无疑,不需他人印证、说明。第五大神名正音声,以大神智慧亦能随顺正理,今大神之智顺于理体,则所表达语言音声,皆顺于理性,故称正音声,所说之法皆是纯善净妙之正理法音。

大神以大神力能使身上所有毛孔流出众水,说明菩萨以身业不思议轮,显示种种神通妙用,度化众生,能使众生生正信,除疑惑,得正解,发智慧。菩萨能以心不思议轮流出智慧之水,润泽众生形将枯槁之菩提正觉之芽。一一水上又能出生五百亿华,庄严众德,此一殊胜妙境非凡夫所能想象。每一华上又出现二十五位玉女,显示菩萨成佛广度无量众生。众生无量,约生态学说,不外胎、卵、湿、化四生。约种类说,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多。有是存在义,或说有因有果。众生在三界中造因受果,具有二十五种之多。二十五有是名数,其内容是四洲: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欲天:欲界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及色界之梵天。四禅:色界有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无色界的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想天,色界之那含天,属色界中,为三果不还果所住,为断上二界思所断惑而居住的,共有五处,故又称五不还天。此上所说三界之内有情之种类,古德有一偈说:“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共为二十五处。

此诸二十五女能于毛孔中发出种种音声,使二十五有诸类众生一一皆能归向三宝,忆念诸佛法功德,此种导引众生出世间微妙法音,实在超越诸天宫魔王后所有音乐,因为魔后音乐,不外是靡靡之音,引人邪思,贪、瞋、痴、慢、悲离合欢,情欲之声,不能使人心得清净安定自在!

此五大神能为菩萨庄严内外宫殿,可说是菩萨五戒功德所成,或者说是由菩萨的五种神通——神足、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其一一次第而所感现。总之,菩萨欲成佛,虽差佛一级,但他的智慧,神通妙用,已经超越诸地,感召诸天神外护是理所当然,凡夫,小乘之智,无法猜测。

戊二 终结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

本经正宗分先说外果,于外果中广详诸天、大神,五神庄严天宫,至此得一结论。佛又提示优波离,此兜率陀天并非自然天生而有,而是由同住者,上生者过去生中修持十善业报之因,今日应该上生到此殊胜微妙福之天宫,如是善因当感如是妙果,应无怀疑。十善报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言。意不起贪、瞋、邪见。此十善因,为生兜率之主要条件,其实、即人乘法门——五戒之扩大说明而已。

十善报应,即十善因果,凡夫多作十恶,故召感恶趣果报,或畜生,或地狱,或饿鬼。菩萨圣贤广行十善,故生人天善趣,或超凡入圣,凡圣无不是受着因果业力支配。关于因果法则丝毫无差。此处所说是十善报应,即所感之果。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最快乐的人

圣严法师:最快乐的人

禅定能让我们的身心暂时放下负担,享受完全的舒畅和放松。因此,追求定乐的人常常喜欢回到定中,不喜欢和尘世接触,导致厌世的结果。他们很可能长期隐居在深山里一直打坐,然后就在山里坐化、死亡。 然而,在定中死...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在修证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所擅...

清理七情六欲的绊脚石

清理七情六欲的绊脚石

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修道,一定要把七情六欲之妄想,大扫除一番,清理得干干净净。要知道七情是修道的绊脚石,有了七情的妄想,那就不能专心修道,整天妄想纷飞,见到境界就动心。经不起考...

命可以算吗

命可以算吗

站在佛教的立场,并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风水的原则,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大致上来讲,一个人的命运在生下来时已经确定了。一个人的个体和宇宙的运行、磁场的强弱...

说话不着边际的吹牛者

说话不着边际的吹牛者

经云: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

唯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唯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诸位要参禅吗?那你必须提起话头,放下万缘。唯有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同时也唯有放下,始能提得起。如果既提不起又放不下,参禅的工夫便无法得力。关于提话头的方法,另找机会再谈,今天先跟诸位谈谈「放下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