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27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27) ◎ 印海 著 第五,菩萨因内具解脱知见蕴,故能外感正音声大神身流众水而演说天乐,解说知见是五分法身之第五种,此约能悟诸法平等真理智慧说,圣贤已经自知证悟真理,决定无疑,不需他人印证、说明。第五大神名正音声,以大神智慧亦能随顺正理,今大神之智顺于理体,则所表达语言音声,皆顺于理性,故称正音声,所说之法皆是纯善净妙之正理法音。 大神以大神力能使身上所有毛孔流出众水,说明菩萨以身业不思议轮,显示种种神通妙用,度化众生,能使众生生正信,除疑惑,得正解,发智慧。菩萨能以心不思议轮流出智慧之水,润泽众生形将枯槁之菩提正觉之芽。一一水上又能出生五百亿华,庄严众德,此一殊胜妙境非凡夫所能想象。每一华上又出现二十五位玉女,显示菩萨成佛广度无量众生。众生无量,约生态学说,不外胎、卵、湿、化四生。约种类说,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多。有是存在义,或说有因有果。众生在三界中造因受果,具有二十五种之多。二十五有是名数,其内容是四洲: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欲天:欲界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及色界之梵天。四禅:色界有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无色界的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想天,色界之那含天,属色界中,为三果不还果所住,为断上二界思所断惑而居住的,共有五处,故又称五不还天。此上所说三界之内有情之种类,古德有一偈说:“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共为二十五处。 此诸二十五女能于毛孔中发出种种音声,使二十五有诸类众生一一皆能归向三宝,忆念诸佛法功德,此种导引众生出世间微妙法音,实在超越诸天宫魔王后所有音乐,因为魔后音乐,不外是靡靡之音,引人邪思,贪、瞋、痴、慢、悲离合欢,情欲之声,不能使人心得清净安定自在! 此五大神能为菩萨庄严内外宫殿,可说是菩萨五戒功德所成,或者说是由菩萨的五种神通——神足、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其一一次第而所感现。总之,菩萨欲成佛,虽差佛一级,但他的智慧,神通妙用,已经超越诸地,感召诸天神外护是理所当然,凡夫,小乘之智,无法猜测。 戊二 终结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 本经正宗分先说外果,于外果中广详诸天、大神,五神庄严天宫,至此得一结论。佛又提示优波离,此兜率陀天并非自然天生而有,而是由同住者,上生者过去生中修持十善业报之因,今日应该上生到此殊胜微妙福之天宫,如是善因当感如是妙果,应无怀疑。十善报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言。意不起贪、瞋、邪见。此十善因,为生兜率之主要条件,其实、即人乘法门——五戒之扩大说明而已。 十善报应,即十善因果,凡夫多作十恶,故召感恶趣果报,或畜生,或地狱,或饿鬼。菩萨圣贤广行十善,故生人天善趣,或超凡入圣,凡圣无不是受着因果业力支配。关于因果法则丝毫无差。此处所说是十善报应,即所感之果。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西归直指》中有一个精妙深远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 如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字实际就是建立一切法,所以极乐世界呈现种种庄严,不说极乐世界空,不说极乐世界没有。而像《心经》就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无受想行... 快乐无忧是名为佛 禅宗有一位祖师说:快乐无忧,是名为佛,但是我们时常都不快乐,所以一直不能成佛,那怎么办呢?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来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可能是因为我们失去一样很喜欢、很宝... 黄金藏在地下,大鱼游于深水;君子隐居于山林,乔木生长在高山。人的出身,家世、环境、风俗、人情,都能影响其一生。 自古将相本无种,英雄不怕出身低;为人不怕生于贫贱,但需要靠因缘的成就。正如黄金需要大地的...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这是讲,同时来到法会现场的,还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出家修行者,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已经... 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西方确指》) 这八句偈颂讲得非常直白。看过去好像没什么,仔细思惟,这里面包含着佛教甚深的义理和心性上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