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能法师:弥勒佛为什么笑?在笑什么?

印能法师

大凡走进汉传佛教寺庙的天王殿,殿中央端坐的都是一尊慈颜善目的大肚弥勒佛。这尊人见人欢喜的弥勒佛在笑什么?为什么笑呢?

其一、笑人外求,示依二力。

当下不管男女老少,凡走进寺庙的香客顶礼膜拜,十有七、八是求佛菩萨保佑平安、救苦救难。有病的祈求消灾康复,做生意的祈求多多发财,高考的祈求考上名牌大学,已婚未育的祈求早生贵子……人们都想借佛菩萨神通广大的力量,而满足自己的无量愿望。这是大部分人信佛人的真实心理,但对于学佛人来说,学佛的本义远不止如此。

佛菩萨绝不是救世主。佛门弟子学佛修持靠的是二力即自力与他力(佛菩萨加持)这两者的结合。凡修持一切法门,首先要自强自力持戒修行。《长阿含经·善生品》佛言:“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而自力的具体做法,就是学佛求生净土必须勇猛精进做到信、愿、行。

信,就是断疑生解。《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愿,就是从心里发大愿,决定往生到你所选择的净土中。以兜率净土为例,《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习恶固多,其心怯弱,初学佛法,恐畏退散,故当发愿,扶持是行,乃至终身,无有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来,弥勒内院。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行,就是持戒修行“不离世间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实行之。

“信、愿、行”是修持一切法门必具的三大资粮,也是“自力”的出发点、着力点、归宿点。当然各人自身的根机和业力有所不同,所选择的修持法门也应因人而异。单靠“自力”修持是难以往生极乐净土的,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奋发“自力”的同时还要靠增上缘“佛力”的相助。佛菩萨也会像母亲对待儿女一样普度众生。《大般涅槃经》卷三偈云:“佛见众生烦恼悲,心苦如母念病子。”弥勒十愿中,愿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加持精进学佛者。

其二,笑对人生,离苦得乐。

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记:“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面对人生种种苦,只有运用佛法的大智慧,勇敢面对,实地修行才能得以解脱。

其三,笑迎和谐,从心开始。

台湾台南开元寺有这样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经中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慈心“施予众生乐”欢喜自在佛。弥勒示笑,度化我们迷途之人要勤于忏悔业障,转迷成悟,快乐面对人生。与家人、亲友、同事和谐相处,直至达到生死涅槃的彼岸。

如何“从心开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对一切众生起柔软心、慈悲心,将此作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令众生欢喜“和合”,这样才会消解人们的精神苦闷,促进社会和谐。

“弥勒人前慈示笑,众人所感皆非同“。弥勒菩萨慈颜示笑,告诉我们要敞开胸怀,勇敢的面对人生,从自身做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时刻学习弥勒菩萨的欢喜自在,利乐有情,自然欢喜道业早成。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在你最高兴的时候,苦跟着就来了

在你最高兴的时候,苦跟着就来了

人人都知道这个身体一定要死的,但没有一个人想到我明天会死吧?不会这样想的,没有人这样想的。本来谁也知道,寿命活不到一百年,顶多活到一百年,活一百年很少,一万个人也不见得有一个。活到一百年又怎样呢?一...

星云大师《随缘不变是最好的性格》

星云大师《随缘不变是最好的性格》

《大乘起信论》是我最喜爱的佛教经论之一,我曾经五次研读,三次讲说,深感论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为人处世的最好性格。 年幼时,我曾立志将来开设农场、学校,服务乡梓。从佛学院结业出来以后,如愿以偿,在国民...

虚云老和尚:犯淫戒的过失

虚云老和尚:犯淫戒的过失

古德所谓: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淫欲炽多,精神衰颓,色力必为薄弱,面黄肉瘦,神志极为萎糜,多病短命,畏风寒炎热!福德渐渐消散,灵智便为蒙蔽!同时其他恶行随之而起!如俗人由色力的关系,喝酒食肉,玩耍跳...

舍利乃戒定慧所成

舍利乃戒定慧所成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现绝不用)此云身骨。此约佛涅槃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说,乃约多分而言。亦有非身骨之舍利。如宋人刻龙舒净土文板,得三颗舍利于木中,三颗系三处得。 又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

慧律和尚般若颂

慧律和尚般若颂

众生方寸心即佛 不欠丝毫如来同 无量劫来声与色 染习流注著不休 不知四大念迁流 若悟般若菩提现 秒妙用功念专精 来日脱透生死流 轮回无常非小事 唯有佛智息三途 照破五阴空无物 一切憎爱梦无痕 了梦无实...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

原文: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江河溪涧之水,莫不趣入其中。然一至其中,则同得海名,同成咸味。虽深广之极,莫能穷其边底,自浅而易见处论,其名体味性,固与深不可测处,无二无别。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