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能法师:弥勒佛为什么笑?在笑什么?

印能法师

大凡走进汉传佛教寺庙的天王殿,殿中央端坐的都是一尊慈颜善目的大肚弥勒佛。这尊人见人欢喜的弥勒佛在笑什么?为什么笑呢?

其一、笑人外求,示依二力。

当下不管男女老少,凡走进寺庙的香客顶礼膜拜,十有七、八是求佛菩萨保佑平安、救苦救难。有病的祈求消灾康复,做生意的祈求多多发财,高考的祈求考上名牌大学,已婚未育的祈求早生贵子……人们都想借佛菩萨神通广大的力量,而满足自己的无量愿望。这是大部分人信佛人的真实心理,但对于学佛人来说,学佛的本义远不止如此。

佛菩萨绝不是救世主。佛门弟子学佛修持靠的是二力即自力与他力(佛菩萨加持)这两者的结合。凡修持一切法门,首先要自强自力持戒修行。《长阿含经·善生品》佛言:“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而自力的具体做法,就是学佛求生净土必须勇猛精进做到信、愿、行。

信,就是断疑生解。《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愿,就是从心里发大愿,决定往生到你所选择的净土中。以兜率净土为例,《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习恶固多,其心怯弱,初学佛法,恐畏退散,故当发愿,扶持是行,乃至终身,无有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来,弥勒内院。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行,就是持戒修行“不离世间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实行之。

“信、愿、行”是修持一切法门必具的三大资粮,也是“自力”的出发点、着力点、归宿点。当然各人自身的根机和业力有所不同,所选择的修持法门也应因人而异。单靠“自力”修持是难以往生极乐净土的,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奋发“自力”的同时还要靠增上缘“佛力”的相助。佛菩萨也会像母亲对待儿女一样普度众生。《大般涅槃经》卷三偈云:“佛见众生烦恼悲,心苦如母念病子。”弥勒十愿中,愿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加持精进学佛者。

其二,笑对人生,离苦得乐。

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记:“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面对人生种种苦,只有运用佛法的大智慧,勇敢面对,实地修行才能得以解脱。

其三,笑迎和谐,从心开始。

台湾台南开元寺有这样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经中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慈心“施予众生乐”欢喜自在佛。弥勒示笑,度化我们迷途之人要勤于忏悔业障,转迷成悟,快乐面对人生。与家人、亲友、同事和谐相处,直至达到生死涅槃的彼岸。

如何“从心开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对一切众生起柔软心、慈悲心,将此作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令众生欢喜“和合”,这样才会消解人们的精神苦闷,促进社会和谐。

“弥勒人前慈示笑,众人所感皆非同“。弥勒菩萨慈颜示笑,告诉我们要敞开胸怀,勇敢的面对人生,从自身做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时刻学习弥勒菩萨的欢喜自在,利乐有情,自然欢喜道业早成。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

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

阿弥陀佛,虽然仅四个字,可是包括所有佛法。释迦牟尼佛所说每一部经典,都是有人请法,惟独弥陀经没有人请法,为不问自说。为何没有人请法?因为没有人明白这种法。净土法门,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阿弥...

印光大师家教观之浅探

印光大师家教观之浅探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乃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与劫难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内乱丛生,外侮不断,兵燹频仍,民不聊生。印光大师便示生在这样一个动...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若人求往生,得至心念拜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持,发愿舍弃这个报身之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不来这五浊恶世受生了当你发起决定能生的信心时,就决定能生。 《弥陀经》里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慧律法师:劝修念佛法门讲义

慧律法师:劝修念佛法门讲义

慧律法师讲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讲义》 劝修念佛法门 福建鼓山涌泉禅寺沙门圆瑛宏悟述 目录  序  圆瑛法师法汇序  ...

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说

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说

  汝书说得很热闹好听,急宜自抑。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说。汝把发愿之话,当做平日实行之事,那一样做得到。发愿系所期者远,故无病而有大益。若平日行得到者,则可说。行不到者常说,久则著狂魔。只顾...

星云法师《最初的根本佛法》

星云法师《最初的根本佛法》

第一篇 缘起 壹缘起的意义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