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应该学习弥勒菩萨哪些精神?


众所周知,弥勒菩萨为中国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萨之一,弥勒菩萨信仰大约在宋朝时形成。弥勒菩萨不仅出现在各大寺院丛林中,特别是在山门前,笑容可掬,而且还被供养于很多家庭、单位。即便是心情郁闷、满腹忧虑的人,见到笑呵呵的弥勒菩萨,也会放下烦恼,满心欢喜。弥勒菩萨受到世人的敬重和供奉,与其身上所具备的几种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

“能忍最胜寂灭法”,忍辱是六度之一,更是消除“三毒”的殊胜法门。唯有忍辱,才能化解矛盾;唯有忍辱,才能息灭妄念;唯有忍辱,才能促进团结。

在佛教典籍中,多次提到弥勒菩萨外出行脚、化缘,也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嘲讽与谩骂。他曾作《忍辱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这首偈子,真实生动地反映出了弥勒菩萨的忍辱情怀。有人骂他,他也笑着说“好”;有人打他,他也不反抗,自行睡倒;有人朝他吐唾沫,他也不去管它,任它自干。“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即是说,忍辱波罗蜜是成就道业、圆成佛果的“法宝”。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重。在俗世的生活中,我们若能以忍辱接人待物,一定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亦能提升自身的修养,助力于我们的修行与生活。

学习弥勒菩萨的乐观精神

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便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便对着你哭。人生是一场充满崎岖与坎坷的旅行,伤心与痛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只有以乐观的态度应对,才能化解种种困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菩萨的乐观精神感染着后世众生。据史料记载,弥勒菩萨一直过着“一钵千家饭”、居无定所的生活。虽然漂泊不定,生活艰辛,还经常会招来世人的呵斥与白眼,但弥勒菩萨一直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世间,并给人们带去欢乐与笑语。弥勒菩萨曾作《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作为一位出家人,他以天为盖、以地为席,四海为家,无牵无挂,只随身携带一只化缘用的布袋;又因他胸怀宽广,乐观豁达,无忧无虑,安贫乐道,才有“放下布袋,何等自在”的自在之境。这首偈子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自信乐观,心宽体胖,才能熄灭心中的妄想与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学习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为“悲”。慈悲众生是诸佛菩萨共同的行愿。

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体现在他对众生的宽容上。他曾作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即是在告诫众生,凡事不必较真儿、苛求,要学会宽容他人,宽以待人,宽人宽己。他还作有一偈:“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在这里,这个布袋就好比是我们宽容的品德,只要能学会宽容,就会无挂碍,就能得自在。

纵观弥勒菩萨的上述三种精神,无不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有积极的意义。学会忍辱,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学会乐观,才能转烦恼为菩提;学会慈悲,才能广结善缘、利人利己。

顶礼弥勒菩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念佛功德

海涛法师:念佛功德

1.大行和尚将念佛总摄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佛力加被。二、易作。三、功德最多。 四、自他极喜。五、速得见佛。六、定得不退。 七、定生极乐。八、更不离佛。九、寿命长远。 十、与圣无异。 2.念佛法总...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4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34) 第三讲  ⑩果平法师 讲授   同行菩萨 所谓同行菩萨,就是说除了我们自己修行以外,还希望身边招感到...

信佛都还要还债,不要退善心

信佛都还要还债,不要退善心

我们修道建立信心之后,学佛有种种困扰,使你丧失信心。有些初信佛的人好像很不顺。天天求地藏菩萨、求观音菩萨,乃至于大菩萨都求到了,还是不顺当。 一定要建立信心。我有个小弟子,信仰皈依之后,很不顺利。没...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常念佛法众...

达照法师: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一

达照法师: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一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一 前言 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念佛法门。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教主...

念佛宜修易行之行

念佛宜修易行之行

原文: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