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18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18)

◎ 印海 著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第四广说前文第二垣墙高厚。垣是围墙,有防护,庄饰二种作用。一一重垣高度均有六十二由旬,若以一小由旬二十华里计算,有一千二百四十华里之高。此一天然高大重垣,非人间科技工程所能建筑,实由菩萨慧业所感。因菩萨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六十二见。同时显示凡能生于兜率内院的同愿同行者,都能破除六十二见。六十二见为印度凡夫、外道所固执的错误妄计。此中以身、边二见为根本。身见是从五阴(色、受、想、行、识)之法而来。凡、外执有实我,但我在何处?从五阴法有,因此执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但是五阴之法,经过数十年之生老病死,终归消灭,所谓四大分离,各归一处,但我人死后能上升天堂,下堕地狱,不受此有限五阴法所囿限,故又生起“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之错觉。因此另执离开五阴外有一实我为“离阴之我”。但死后又要再来受生,只是换了一个五阴身而已,不可说离开五阴外有一实我,事实上,离开五阴之法就根本没有我之存在,故又妄计有一“即阴之我”。以上四种妄执再以五阴相乘:即每一阴中皆有此四种错见,则共为二十见执。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相乘,则成六十见。再加上断见(人死如灯灭)、常见(人永为人,畜永为畜)共成六十二见。

墙垣厚度有十四由旬,以一中由旬四十华里计算,则有五百六十华里之厚度。约法说,喻外道有种种戏论,如中国人说宇宙来源,如鸡与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若说先有蛋,则此蛋从何处来?因此计执先有鸡,但鸡是从蛋而来。所以最后无法解决这一困难问题。佛在世时,外道亦有如此戏论,如说:此世界是有边?是无边?亦有亦无边等?人死后是有是无?佛陀出世是以解脱生死苦患为究竟,对世间戏论,无济于解脱人生烦恼之事,一概默然,不去答复,以免节外生枝,增加见执,共有十四种,不可记事故称十四不可记,此是对外道而说。以上共有四种庄严引申说明:第一,第二是说明弥勒佛下生之世,众生在龙华树下三会闻法。发心,证果虽有差别,但最后皆归于一佛乘。第三说弥勒以慈悲济度众生为本,内心无瞋无痴,智慧光明永远随行。第四是菩萨永断凡、外之邪执,故能超越生死圈套。

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

五百亿天子造宝宫,而又现起重重庄严校饰,最后又于墙垣上得有天龙王之保护,由五百亿天子每人得一天龙之守护。龙有海龙、天龙之别,此五百亿龙王是属空间龙王一类,龙类有龙王、龙民之分,龙王是有大福报者,有些是十地菩萨大权示现,今有法王应世,不但获得诸天子供养宝宫,龙王亦随处示现守护宝垣,不使非人得以乘隙逼害。因菩萨久远劫来,内持五戒善行,不作诸恶,故能外感五百亿龙王卫护,一切灾厄自然消灭。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

龙王有大神通,除了兴大云,降甘霖外,亦能雨七宝行树,每一龙王各各雨一七宝所成行树,庄严墙垣。由于菩萨内具五力——信、进、念、定、慧。出生七种财宝——信、戒、闻、舍、慧、惭、愧。感召龙王雨七宝所成之行树,庄严净土,成熟有情。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七宝行树,不只是庄严宝垣,并且经过微风吹动,彼此树叶互相碰触,演说佛法之妙音。此宝树亦能说法,显示净土之依报殊胜,花香树动,皆能演微妙声,令人行道,警策精进不使懈怠,早获不退转地。此处说自然有风,喻菩萨能任运兴起大悲之风,激起真、俗二种智树,演扬厌离生死,欣往涅槃之法音。诸佛出世,欲度众生,无非使人先需了解世间真实相。世间有器世间,有情世间,落于时间三际之内为“世”,落于空间十方之中为“间”,生存于此时,空中之一切存在现象,无论是有情、无情,皆不出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性法则。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吃些亏还要带三分呆

吃些亏还要带三分呆

出家要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是非从哪里来?是非从争强好胜中来,如果你不争强不好胜,甚至你还会学一点吃亏,是非就迎刃而解,是非到你这里就没了,化解掉了。所以古人说,来说是非...

处世不求无难,谋事不求易成

处世不求无难,谋事不求易成

处世不求无难。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没有厄难。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你骄傲的心,奢侈的心就会起来。太顺利了,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象骄傲的公主一样,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你就会欺负人,居高...

品德不够,财对他来说是灾祸

品德不够,财对他来说是灾祸

好风水是有德者居之,有德的人才能据有好风水;没有德的人,即使住在好的风水里,风水也会变化。为什么?风水不是死的,风水是活的。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这些神如果觉得你有品德,有德行,就会喜欢你,就会护着你...

圣严法师《永远的功课》

圣严法师《永远的功课》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优点要谦虚,对自己的缺点则要改进,如此才能提升自己,并迈入自我成长的阶段。 俗语说:学无止尽,自我的成长与人品的提升更是永远的功课,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勿让「慢心」成为彼此的负担

勿让「慢心」成为彼此的负担

人几乎都有自负、自满的心,佛教称之为慢心,也就是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这样的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是把别人看得过低,就是把自己看得过高,因此很容易伤害到他人,而成为彼此的负担。 人之所以会自负...

流通佛法,须具内护外护

流通佛法,须具内护外护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十法界之根本。不明此法,非但无由亲证本有真如佛性,即世间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亦不能究竟圆满。何以故。以未得根本,唯事所发之迹象故。是以古今来凡立大功,建大业,辉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