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简略的思想与修学方法之正

真正的佛法无论是禅宗与淨土宗,特别是禅宗,讲究的是正法眼藏,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一会上的密印,从此以后相传至今,这是佛教的特质,就如同《金刚经》中,佛陀所展现的跟所有普罗大众都一样,日出持钵,日没安居默守,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上厕所洗澡就上厕所洗澡,从这裡可以了解,佛所着重的并非在神通。就如同儒教的教主孔子所强调的伦理与道德,但不谈论生死问题,古时很多禅师一有神通立马破斥,深觉神通是障碍修行与悟道的本源,也如同庞蕴居士所说的,真正的神通便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与挑水和砍柴之间,神通示现其实是每一修行人过程之中偶发的现象,不必追求,也无须规避,用平常心对待就可以。

当今许多研究科学与医学的人对佛学颇有意见,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言,为何要信?要知道世间一切诸法都有穷处,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性之中,有一个东西是生生世世到你悟道之间永无止尽的,那便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例外,都有佛性,我便是现成佛的象徵,你们都是尚未成佛的众生,我本元自心清淨,倘若可以识得自心,一定可以成佛。」

我们的佛性所代表的就是绝对,就像《华严经》裡面所说的,充塞于整个法界之中,佛陀所讲的佛性,用白话的解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有的那一片真心,不论你投胎至任何一处,它那灵明不昧的佛性是永不更改的。佛性指的就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处,现代心理学家所说的潜意识,它的妙用归纳起来,就是佛家所说的每个人潜在的见闻觉知,以及通达六尘的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有这些功能的缘故,所以后来学者又把它分为污染缘和清淨缘。所谓污染缘就是我们人因受内外干扰之下所产生的一切好的想法、不好的念头,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以及自身所喜欢与瞋恨的,自己的快乐和欲望,心中所有一切的想法和念头,因为自他接触互动的缘故,所产生的一切烦恼,像这些我们都可以说是很容易因为内在的念头和外在的接触所产生的污染。至于淨缘其实是每一个众生本自具有的,后来因为受到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身体所接触到的冷热和感觉,所以渐渐地便从淨缘反成染缘。因此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开悟见性,打破无始无明,亲见佛性,转污为淨,转识成智,但是因为每个人往昔所种福慧资粮不同,因此所得的智慧根器就有不同,所以佛便用祂的方便善巧三转法轮,众生凭自己的根器和喜好,修学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简单的讲,小乘的修法就是淨化六根,把无明断除清淨,修学十二因缘和四谛,而大乘的思想,反而是利用眼、耳、鼻、舌、身、意,六度万行、福慧双修的方式来自利利他,至于最上一路的禅宗和九乘的顶严金剛乘,就非得要上上根器和具足世间资粮福田的人,才有办法修学。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真假出家人

真假出家人

什么叫沙门?沙门翻咱们华言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叫沙门。 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出家,身出家,心非沙门,那假沙门把真沙门就害苦了!就是咱们五台山现在就受假沙门害,以前人家打千僧斋的,现在都取消...

星云大师:供养的用心

星云大师:供养的用心

随着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长了。现在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信徒在如法的实践「供养」的修行。 所谓「供养」,也不只是指信徒用财物来供养,例如对佛陀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

纯想即飞,纯情即坠

纯想即飞,纯情即坠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净土生无生论》 这段经文是出自《首楞严经》第八卷。阿...

十法界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

《华严经》十种魔、十种魔业、十种魔摄持、十种舍

《华严经》十种魔、十种魔业、十种魔摄持、十种舍

01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02 恶心布施,瞋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注: 布施却心怀着恶意或轻视; 虽持戒却不戒心,...

海涛法师《修行叮咛语》

海涛法师《修行叮咛语》

1.闻法时,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闭的容器,一滴水也无法注入的。 2.如果不反覆思维它的要点,同时深植于心,就好比把水注入裂壶中。 3.或者以烦恼心来听闻开示,就如同把加持过的甘露水注入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