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简略的思想与修学方法之正

真正的佛法无论是禅宗与淨土宗,特别是禅宗,讲究的是正法眼藏,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一会上的密印,从此以后相传至今,这是佛教的特质,就如同《金刚经》中,佛陀所展现的跟所有普罗大众都一样,日出持钵,日没安居默守,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上厕所洗澡就上厕所洗澡,从这裡可以了解,佛所着重的并非在神通。就如同儒教的教主孔子所强调的伦理与道德,但不谈论生死问题,古时很多禅师一有神通立马破斥,深觉神通是障碍修行与悟道的本源,也如同庞蕴居士所说的,真正的神通便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与挑水和砍柴之间,神通示现其实是每一修行人过程之中偶发的现象,不必追求,也无须规避,用平常心对待就可以。

当今许多研究科学与医学的人对佛学颇有意见,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言,为何要信?要知道世间一切诸法都有穷处,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性之中,有一个东西是生生世世到你悟道之间永无止尽的,那便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例外,都有佛性,我便是现成佛的象徵,你们都是尚未成佛的众生,我本元自心清淨,倘若可以识得自心,一定可以成佛。」

我们的佛性所代表的就是绝对,就像《华严经》裡面所说的,充塞于整个法界之中,佛陀所讲的佛性,用白话的解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有的那一片真心,不论你投胎至任何一处,它那灵明不昧的佛性是永不更改的。佛性指的就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处,现代心理学家所说的潜意识,它的妙用归纳起来,就是佛家所说的每个人潜在的见闻觉知,以及通达六尘的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有这些功能的缘故,所以后来学者又把它分为污染缘和清淨缘。所谓污染缘就是我们人因受内外干扰之下所产生的一切好的想法、不好的念头,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以及自身所喜欢与瞋恨的,自己的快乐和欲望,心中所有一切的想法和念头,因为自他接触互动的缘故,所产生的一切烦恼,像这些我们都可以说是很容易因为内在的念头和外在的接触所产生的污染。至于淨缘其实是每一个众生本自具有的,后来因为受到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身体所接触到的冷热和感觉,所以渐渐地便从淨缘反成染缘。因此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开悟见性,打破无始无明,亲见佛性,转污为淨,转识成智,但是因为每个人往昔所种福慧资粮不同,因此所得的智慧根器就有不同,所以佛便用祂的方便善巧三转法轮,众生凭自己的根器和喜好,修学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简单的讲,小乘的修法就是淨化六根,把无明断除清淨,修学十二因缘和四谛,而大乘的思想,反而是利用眼、耳、鼻、舌、身、意,六度万行、福慧双修的方式来自利利他,至于最上一路的禅宗和九乘的顶严金剛乘,就非得要上上根器和具足世间资粮福田的人,才有办法修学。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佛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

海涛法师《生命手册》

海涛法师《生命手册》

掌握自己的生命 我们所作的业,或是说行动或行为,都深深影响每一个人往后的命运。我们的生命是好是坏?我们的生命是高是低?绝对跟我们的业力有关。所谓业力,就是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身体做出怎样一个...

宣化上人:小心守戒

宣化上人:小心守戒

学佛的人一切一切都要很谨慎、很小心,所谓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学佛学来学去,学得堕地狱了,为什么?就因为没能依教奉行,没能真正不打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杀生。连五戒还都持不住,你总想要成佛,岂...

何谓「中阴身」

何谓「中阴身」

人死之后,到哪里去呢?人死之后,在还没有投胎转世之前,他是一个中阴身的地位。 什么叫中阴身?简单的说,就是生死之间并不是没有我这个人了,我的心业还存在,这个心业就叫做中阴身。 中阴身的生命有多长?在人...

戒杀跟施食是佛教的长寿无病法

戒杀跟施食是佛教的长寿无病法

我想,布施食物,《金光明经》说,经常布施食物,施食者长寿无病。经常不杀生、吃素、放生者长寿无病。所以他讲的就是戒杀跟施食为长寿无病法。所以我想,当然戒杀就包括吃素,进一步还能够放生。 施食代表供养三...

糜子仲为善得福

糜子仲为善得福

三国时代,东海朐县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代经商为业,累积偌大的财产,庄户无数,僮仆万余人。糜子仲继承祖先留下的基业,并扩大经营。 一次,糜子仲到洛阳做生意,回程时,看到路旁一位颇有姿色的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