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华严经》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

这部《华严经》,也就是法界经,也就是虚空经。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华严经》的所在处。《华严经》的所在处,就是佛的所在处,也就是法的所在处,也就是贤圣僧的所在处。所以在佛始成正觉的时候,就说这部《华严经》,教化所有的法身大士。这一部经,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妙经,于是把它保存在龙宫里边,由龙王护持它。以后由龙树菩萨到龙宫,把这一部经以记忆的方式带出来。

《华严经》也就等于虚空里边的祥云,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甘露般的法雨,润泽一切一切的众生;《华严经》也等于太阳,普照大千世界,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温暖;《华严经》也就等于大地,能生长一切万物。所以有《华严经》存在,可以说是“正法久住”的时候。

我们每天讲解《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主要是要依照经典的道理去修行,要用经典来对治我们自身的毛病。我们自身有贪心的,听到《华严经》,应该把贪心去了;有瞋心的,听到《华严经》,应该把瞋心除去;有愚痴心的,听到《华严经》,应该把愚痴心消灭。

这部经典所讲的道理,就是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不要以为经典所说的,只是为菩萨而说,对我没有关系;或者是给罗汉所说的法,对我也没有关系;我们凡夫听这部经,只是听听而已,自认做不到圣人的境界──你要是这样的想,那就是自暴自弃,自绝于圣人。

《华严经》从一开始到最后,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我们若能躬行实践,依照经的义理去修行,一定会成佛的。所以《华严经》也可以说是诸佛的母亲,《华严经》就是诸佛的法身。佛赞叹《金刚经》:“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部《华严经》所在之处,即为是佛──就是佛在这里;不过你自己的业障深重,对面也见不到佛。

所谓“对面不识观世音”,你们看这位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常常放出无碍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有缘的众生;可是我们天天在这里拜佛、念佛、拜观世音、念观音,也不见观音,而成为一个循例──就是人家拜,我也跟着拜;人家念,我也跟着念──这是随着他人的境界转,而没有真正归纳到自己的身心上。

我天天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我应该怎样呢?我是不是应该有很大的脾气?我是不是那老毛病不改?这样,你就是拜到尽未来际,你也见不到观世音菩萨。你能改恶向善,能真正去了自己的习气毛病,尽量地改过自新,那么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加被你的。有人修了很多年,一点智慧也没有开;有的人修行,不知不觉就开了智慧,得到辩才无碍。所以我们沙门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一举一动,都要回光返照,这样的修行,才会有进步。

我们讲《华严经》、听《华严经》、拜《华严经》、念《华严经》,可是不依照《华严经》的道理去修行,经是经,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一点也没有合而为一。我们要把经典和我们自己合而为一。依照经典的道理去做,就合而为一;你没有依照经典去实行,慈悲心也不够,喜舍心也不多,只有无明、烦烦恼恼跟着自己,这是没有明白经,也是不会听经。

会听经的,听了一句,就要想一想我怎样去做?我是不是跟着自己的习气毛病跑?还是依照经典的道理去修行呢?常常这样问自己,一定会得到大利益。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利益呢?就因你把经看成是经,我和这经没有关系。其实,佛当初说《华严经》,也就是为着你、我、他、现在这法会所有的众生说的,这是佛面对我们金口说的。我们听这经文,等于亲耳听闻到佛对我们,耳提面命说的这个道理,教导我们如何依照这个法门去修行。

无论什么法,都没有超出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我们的自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若能把你的心量放大,你就和《华严经》合而为一,所谓“二而不二”。人人都能依《华严经》的境界,做为自己的境界,来收摄为自己的智慧。你看!这有多么的广大!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真是妙不可言!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推荐】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不平等

【推荐】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不平等

我们有些个道友财富很大,无忧无虑,什么烦恼看着都没有。那我们有些个道友打工,有时候还怕老板炒鱿鱼把你炒了,工作没有了,经常担心。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不平等?好多人就抱怨这个社会上不平等,人类不平等。...

不要用分别心来看这些事情

不要用分别心来看这些事情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让观世音菩萨弘扬《地藏经》、没有让他弘扬《普门品》呢?大家想一想。 假使佛对地藏菩萨说:你去护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功德。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我跟大家说:不要分别,就是这...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

信愿法师:弥陀放光悲悯劝信

信愿法师:弥陀放光悲悯劝信

【念佛感应录】弥陀放光 悲悯劝信我的先生名叫张建安,52岁,是一名货运司机,几乎每天都必须要长时间的开车送货,因此不论精神上或体力上都必须得维持高度紧绷的状态,因...

能否「带业往生」,该怎样「带」

能否「带业往生」,该怎样「带」

如果业障不消除,你一事无成。有的人说带业往生;有的人说业不能带,带着业生不到极乐世界。 为了这个问题,在台湾的大德辩论很多,也有人问我。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根据我的解释,如果业不能带、业不能转...

憨山大师醒世歌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世事起落无常,变化多端,就像闹市飞扬的尘埃,又像互相冲击、起伏不停的海洋波浪,那样模糊无际,不可测度。体谅忍让,柔顺和谐,才是处世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