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是佛陀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华严宗最为发达时,是在唐朝,当时以清凉澄观国师为代表。其实佛教能在中国发扬光大,并且一直超越本土的道教和儒教,靠的就是这部《华严经》。可以说,《华严经》是佛陀留给全世界人民最伟大的灵性遗产。

要知道,佛教进来中国,真正在中国有一席之地的,不是佛教的般若智慧的理论,而是《华严经》的思想。我们一般都以佛教为智慧,佛法为智慧,但确切来讲,中国人在使用智慧上,用的更多的,是道家的智慧。当然也有用般若的智慧,可是用起来好像没有道家智慧那么好用。

所以我们对空啊,无常啊,苦啊,这些其实有体会,可中国这个民族就比较特殊。为什么?可能是神州的缘故,中国一直物产丰富,生活富裕,偶尔来了战争,过不久又和平。这个优越的环境,决定了我们不热衷于佛陀的苦集灭道等思想。

但如果在印度,你想看,印度环境条件很差,人们短命,又热,在那个恶劣环境中,你只能思维苦集灭道。因为实在太苦了嘛。所以印度是苦的文化,这跟地理有关。所以我们祖师,在吸收苦的文化上,其实吸收的不多。但却把一个真正的大乘文化给吸收进来了,这就是《华严经》。

《华严经》一下子让中国人的思维丰富了,壮观了非常多。要知道,中国古人就爱好壮观。比如庄子,讲一棵树,就三千年为春,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这个时间观念上,就很长了。在长度上,讲一只鸟,扶摇而上,就九万里,这也是很壮观的。但怎么壮观,都是外在宇宙观的壮观。而内在生命灵性的壮观,这就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

比如你会发现,人会修成像佛一样的庄严。这个是很大的启发。中国古人修道,顶多修成了盘古开天辟地,和天地合为一体。但《华严经》来了,突然说,我们可以修成一个庄严的佛的相好出来。那不得了了,这不仅是修到和天地合为一体,还是变成神仙一样的了。而是《华严经》给我们灵性带来了非常庄严的部分,就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灵性该努力的方向。

所以真正来讲,佛法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华严经》。这个是灵性上的佛陀,庄严。所以禅宗就讲,每个人都能成佛,就是能成就和佛陀一样的庄严。百丈怀海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这个念佛也不是念阿弥陀佛为稳当。而是要念佛的百千相好庄严为稳当。为什么要念佛陀的相好庄严为稳当,就是告诉你不要修偏了,一旦偏了,可能就不是佛陀的相好庄严,而是修出了外道,妖怪一样的形状出来,那就不稳当了。

所以《华严经》是佛陀对中国最大的贡献,这就是一个目标。至于怎么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平常要修的,用各种方法来修,广设方便来修。在印度修行,就天天讲苦,那汉地佛教,很少讲苦,这也是受《华严经》的影响。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一千余年的料简,降至晚近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足证历代祖师大德的谨慎重法的态度。 东汉末年,自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二大师开创译经事业始,净土经典次第迻译。隋唐以前...

【推荐】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少年时期

【推荐】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少年时期

美国富豪洛克菲勒每次出差,到了酒店只开普通房。侍者不解: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怎么这样呢?洛克菲勒回答: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父亲,而我没有。 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看他青少年时期。这个时候,...

「莲华化生」的具体情形

「莲华化生」的具体情形

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的间隔,打成一片了。极乐世界也就跟娑婆世界在当处了,所以没有空间的间隔。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空间距离,是来自于我们生灭的心;在清净心,是当下就在一处的。...

圣严法师《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圣严法师《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闻尽」与「尽闻」是同样的意思,是指闻与所闻都已尽了。「尽闻不住」则是不住于「闻所闻尽」的层次,再进一步,便是「觉所觉空」。 「闻所闻尽」在声闻乘的阿罗汉来讲,是已经从五蕴得到解脱,不再受身心环境的困...

求子女的方法

求子女的方法

佛教它的终极关怀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对世间的这些家亲眷属、功名利禄,都会从般若的层次作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之观。然而佛法也不离世间法,诸佛菩萨在教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善巧方便,众生有什么需要,佛教也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