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请佛住世之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这里不是劝请一尊佛两尊佛住世,也不是劝请现在佛住世,而是劝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佛刹微尘数佛,都要请求住世。

将欲示现般涅槃者,涅槃译为灭度,般译为入。依《唯识论》所说,涅槃分为四种,第一是自性清净涅槃,指真如自性,无始以来本自清净;有余涅槃,第二种,指诸圣人断尽烦恼,但是还有众苦所依的色身存在,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第三无余涅槃,指诸圣人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依也灭,所以称为无余涅槃;第四是无住涅槃,这是指诸佛以及摩诃萨,大菩萨们,虽然惑尽智圆,证真如自性,但是由于大悲不住涅槃,由于般若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用而常寂,所以称为无住涅槃。由于大悲,所以要利益众生,不住涅槃;由于般若、由于大智,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这就是无住涅槃。我们刚才说的第一种自性涅槃,通于凡夫和一切圣人;第二种有余涅槃和第三种无余涅槃,是通于三乘圣人;最后一种无住涅槃,只限于大乘,是诸佛菩萨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涅槃,是指第四种无住涅槃,般涅槃就是入无住涅槃。

那么佛出现世间度化众生,无量的众生也渴望得度,为什么佛不久住世间,而要示现涅槃呢?佛在经中,曾经为我们说明佛示现涅槃的两个原因,一是佛度众生的因缘已经尽了,再久住于世,对于众生没有任何的利益。比如佛在《遗教经》中,佛在即将入灭的时候,对悲恸不已的弟子们说:“即使我再住世一劫,我们相聚的因缘也是有缘散的时候,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如果我久住世,对于众生来说并无益处,何况一切有缘得度的众生,无论是天上的人间的都已经得度,那些还没有得度的,还没有度化的众生,也已经为他们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佛教有一句话,“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众生要想遇佛得度,必须要与佛有缘,否则的话,别说遇不到佛,就是遇到佛也会当面错过。

我们看当时佛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随佛修行;三分之一的人听说过佛的名字,但是没有因缘随佛修行,没有因缘嘛;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听说过佛的名字,就在一个舍卫城。就是能够遇到,没有因缘听过佛的名字也会当面错过的。就像东城老母,阿难见这个老母非常的可怜,就恭请佛去度化她,没想到佛来到她的身边时,这个老母始终是回避佛的。佛从东面来,她把脸转到西面;佛从上面给她示现,她把头低下;佛从地下涌出的时候,她把脸遮住,她始终不肯见佛。由于这位老母与佛无缘,佛来到她的身边她也得不到利益。那么佛既然度化众生的因缘尽了,即使久住世间,众生也像这位东城老母一样难以得度。所谓缘熟而来缘尽而去,度众生的因缘尽了,留住世间也是徒劳无益的,这就是佛示现涅槃的第一个原因。

摘自 宏圆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见贤思齐,征服自我

见贤思齐,征服自我

一、见贤思齐 我们学佛人不搞偶像崇拜,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我们每天都在拜佛像。为什么?因为佛是我们的榜样。但不要与佛一比就很自卑,觉得自己是一个业障很重的人,连佛堂都不敢去了。有些居士说:我今...

临终开示的技巧

临终开示的技巧

还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的:我们常常会劝临终人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本来是对的!要往生,本来就是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但这个并不容易,我们自己可能也做不到,所以,如果以命令口气,半强迫地要对方这样做,其...

慈悲喜舍,我们平时可以这样做

慈悲喜舍,我们平时可以这样做

第一个慈心。这个慈心,先发一个减少别人的负担,减少负担让他生欢喜心。你感觉你说的法,能使他生欢喜心,这就叫慈心。 第二个悲心。他现在有什么痛苦,你要让他把这个痛苦除掉。他现在很悲痛,很痛苦,你给他除...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

佛是教育家

佛是教育家

我们若能把过去的生活转过来,过去贪,现在舍,过去嗔,现在慈悲,过去愚痴,现在学佛开智慧,生命就全都转。 有一个中部的人,一个信徒在做善事,他的师父也有做善事,那个团体都有在做善事,他来告诉我:我生生世...

慧律法师《观照无常、放下执着、感悟佛性》

慧律法师《观照无常、放下执着、感悟佛性》

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学佛最怕一种人,师父问他:你有什么问题?他说:师父,我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问题在哪里? 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