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三生石”的启示,脱离轮回唯有念佛最

有很多人念佛,是有口无心,他口里头有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没有,心里也不懂什么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他口里是无量觉,心里是迷惑颠倒,这个没用处,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不会有成就的。

另有一种人,所谓的世智辩聪,他能够把经典从头到尾背下来,他懂的是皮毛上的道理,他不肯依教修行,他会说,说得天花乱坠,没功夫,这种人到了生死关头,自己做不了主宰,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从中国佛教史上,我们看到很多人到临命终时堕落。

很多同修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唐朝圆泽禅师很了不起,他能知道过去未来,还是免不了来生去投胎,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他知道在河边洗衣服的那个妇女,怀孕了三年,等他去投胎。遇到了,没有法子,他还得去投生,而且跟一个朋友约了十二年之后在杭州西湖见面。十二年之后,果然在那里见面。十二年后,他是十二岁的小孩,老朋友已经八十多岁,胡须都白了。你看,不求生净土,又到人间来做人!

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有这样的神通、能力,依然不能脱离轮回,你看看多苦,多不容易,所以你才晓得一切法门都不如这个法门殊胜。

他要是念佛往生净土的话,他可以站着走,坐着走,他自在。他与净土没有缘分,你就想到,差别就在此地。

所以这一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才晓得如果不修这个法门,想脱离六道轮回,太难了。修行唯有念佛最为稳当,一个真正发心求生净土的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为什么?阿弥陀佛神力加持,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为什么会加持?因为你真心真意求生净土。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临命终时我们不害怕,只要我们的信愿坚强、清净,佛决定会保佑我们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

所以我们平时要努力修持,要认真的念佛,一定要把烦恼伏住,不让它起现行,这个非常重要。平时念佛就是训练,平时是练兵,临终是打仗,成败就在临终最后一念。人在临终那一刹那,在断气这一刹那,就是他将来往生哪一道决定的时刻。他这一刹那当中,是一句阿弥陀佛,他就往生。《无量寿经》第十八愿里头,临终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最后那一念,是决定、是关键。

因为往生是临终一念,人在临终那一刹那,烦恼起现行,被业力牵着走,这一生念佛的功夫到最后不能成就,那就可惜了。临命终那一刹那,迷惑颠倒,自己做不了主,被业力牵着走,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所以平常的功夫就好像练兵一样,临终是打仗,因此不能疏忽平常的训练,我们在临终才有把握。

明白这一桩事情,晓得最后那一刹那是关键时刻,那么我们在现在就要训练,训练什么?把恶的习气止住,就是贪嗔痴这些念头,不好的念头,恶念,一定要淡,一定要舍。

你能够把恶念看得淡,能够把这个舍掉,将来有决定的好处,不生西方世界也不会到三恶道,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念佛人,平常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依教奉行,要求的就是在生死关头,心不颠倒,自己做得了主宰——六道里面哪一道我也不想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昌臻法师:印光大师对念佛人病中发心的开示

昌臻法师:印光大师对念佛人病中发心的开示

[原文]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放不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语译]...

抱怨的危害

抱怨的危害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过去的帝王,对于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

圣严法师:不除妄想不求真

圣严法师:不除妄想不求真

六祖大师的弟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一开始就这么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谓绝学,就是没有什么好学的;无为,则是没有什么好做的。没有要学的东西,没有要做的事,这就是闲道人。闲,是空闲...

常善法师:何为温养念佛?

常善法师:何为温养念佛?

何为温养念佛? 今天我说一下温养念佛的方法,念佛要向里边念,不要向外边念,向净中念,就是审视自己的内心,体会其中的奥妙,那种静静的从心底流淌出这声阿...

【推荐】瞋恚的习气最为害人

【推荐】瞋恚的习气最为害人

富贵人更容易瞋恚,稍不称心,就要发火,轻则口出恶言,重则动手打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他人伤心,瞋心一起,损人亦不利己,轻则心烦意乱,重则肝目受伤。学佛之人应当保持心中常有一团祥和之气,才能减少疾...

未得一心前,不萌见佛之念

未得一心前,不萌见佛之念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绝对)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