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并教养他们;子女对于父母应该敬重承顺,并奉养他们。

幼儿是要靠父母抚养的,否则就难免保育失当,老年是要靠子女奉养的,否则就萧条无趣。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里,规定亲与子之间,有五个互相对待的条件。

子女敬养父母的五条:‘一者、供养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父母对待子女的五条:‘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可知释尊168教诲我们,是要父慈子孝的。

孝顺父母固然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要忽略了佛所说的‘父母正令,不敢违背’,和‘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这几句话的反面意思。就是父母倘有不正当的言语和举动,或是迷入外道邪见的,子女们不但不应该听从,而且要婉转地谏阻他们。但进谏时,要在没有旁人的时候。做子女的倘只晓得顺亲于情,而不晓得顺亲于理,结果使父母陷于不义,造成罪恶,这就将成为孝行的绝大缺点。供养各位一个故事《心念一变天地宽》:

以前,一位老太太总是为两个女儿的命运操心。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上了洗衣作坊的内掌柜。逢上雨天,她担心小女儿的洗衣作坊的衣服晾不干;逢上晴天,她担心大女儿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她就这样天天为两个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这一说,老太太才高兴了。天还是老样子,只是心念变了,生活的色彩竟然焕然一新。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见到境界不动心

宣化上人:见到境界不动心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执打破。 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

妙莲老和尚《涂粪喻忏罪》

妙莲老和尚《涂粪喻忏罪》

佛法中你犯了戒,有罪就要忏悔,忏悔才安乐。但是不可想:犯了戒,只要跪跪斋堂就没事了。如果有这种观念就大错特错了!也不可想:念佛一声可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我犯戒、犯常住的规矩再念佛就好了!不小心犯了...

宣化上人:修道不要争第一

宣化上人:修道不要争第一

现在参禅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做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

想要了生死,必须真修实证

想要了生死,必须真修实证

想要了生死,必须真修实证。倘若只有悟而没有证,纵然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不能即刻了生脱死。 明心见性是悟,但还不是证,只有证道才能了生死。有悟没有证,悟得再高深,见思二惑无法一下子断除,因此决定不能...

《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白话大意

《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白话大意

印光大师原文: 甚矣,世人习为残忍,事事以杀生为礼,而不知其非也。夫一切众生,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赋血肉之身,同禀知觉之性,同知趋吉避凶,贪生怕死。而况佛经常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皆于无...

弘一大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弘一大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 最近《越风》社要出关于西湖的增刊,由黄居士来函,要我做一篇《西湖与佛教的因缘》。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广泛了,而且又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