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

  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睹,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尊所说的偈语,顿时都心怀忧愁,跟随在世尊的身后,各各堕泪,相互感伤地说:“如来不久将灭度,世间将要失去光明!”

  世尊告诉大众:“大众不要因此而忧愁感伤!世间上没有不坏之物,应该坏灭之物,想使它永远不坏,是不可能的。我过去因体悟‘四事之教’,由此而得证。亦复为四部大众,说此‘四事之教’。”

  是哪四法呢?

  第一法为“一切行无常”,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生灭,人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乃至于每一个念头都是生、住、异、灭之现象,这就是诸行无常。

  第二法为“一切行苦”,众生迷惑于诸行无常之真理,对于外境产生苦乐的感受,而有忧喜之执着,因执着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

  第三法为“一切行无我”,无我就是没有自性,一切诸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当中没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本性是空。

  第四法为“涅槃为灭尽”,唯有彻底了达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灭尽一切烦恼,契悟涅槃寂静,才是最究竟之根本。

  “不久后我将入涅槃,你们当知!要普为一切众生宣说此四法之根本要义。”世尊开示圆满后,为了使毗舍离城的人民回去,随即变现一个大坑,分隔开比丘众与人民,世尊与诸比丘众在彼岸,人民在此岸。此时,世尊将自己的钵掷向虚空中,告诉大众:“你们要善加供养此钵,也应当供养高才法师,如此必能在漫长黑夜之中获福无量。”世尊留给毗舍离城的子民们佛钵后,随即前往拘尸那竭国。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

  省思

  众生迷心迷境,执着一切法是常、乐、我、净而生颠倒执着,因此造业受苦,轮回不已。若能在日常中思惟、修习“无常观”,触物即照,照见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不论顺、逆境,都是无常,进一步洞悉诸法的本质是苦、空、无常、无我,以此对治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让这念心清楚明白,处处作主。心不攀缘于无常生灭的诸法相,妄想自歇,本具的清净心自显。

 

点我:

相关文章

因贪心临死之际方反省自己

因贪心临死之际方反省自己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在一次的禅思中,体悟到:世间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满足的,也很少有人带着对欲望厌患之心而去世。能知足,能对欲望厌患而去世的人,那...

海涛法师:收集手指的罗汉

海涛法师:收集手指的罗汉

  舍卫城中,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的大法师,他有位弟子名叫鸯掘摩,力大无穷而且聪明有才能,德性、智慧、武艺、品格相貌都是一级棒,所以他的老师非常赞许他。  有一天,这个法师出远门,师母对这个弟...

《百业经》(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遭彼杀害

《百业经》(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遭彼杀害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舍利弗秒变天女

舍利弗秒变天女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

梵天问道

梵天问道

  有一天,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大梵天从天而降,来到佛陀座前,向佛陀请法。  梵天问:「什么是最锐利的剑?什么是最剧烈的毒药?什么是最凶猛的火?什么是最黑暗的夜?」  佛陀答:「恶口是最锐利的剑,贪欲...

增福添慧佛经故事:孝顺的长者子

增福添慧佛经故事:孝顺的长者子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时,曾为比丘们讲述了一个孝顺的长者子的故事:过去,在印度波罗奈国流传着一个陋习──  当父母年老时,就将他们活埋,以节省食粮来养活子息。时间一久,竟成了这个国家的法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