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

  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睹,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尊所说的偈语,顿时都心怀忧愁,跟随在世尊的身后,各各堕泪,相互感伤地说:“如来不久将灭度,世间将要失去光明!”

  世尊告诉大众:“大众不要因此而忧愁感伤!世间上没有不坏之物,应该坏灭之物,想使它永远不坏,是不可能的。我过去因体悟‘四事之教’,由此而得证。亦复为四部大众,说此‘四事之教’。”

  是哪四法呢?

  第一法为“一切行无常”,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生灭,人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乃至于每一个念头都是生、住、异、灭之现象,这就是诸行无常。

  第二法为“一切行苦”,众生迷惑于诸行无常之真理,对于外境产生苦乐的感受,而有忧喜之执着,因执着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

  第三法为“一切行无我”,无我就是没有自性,一切诸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当中没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本性是空。

  第四法为“涅槃为灭尽”,唯有彻底了达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灭尽一切烦恼,契悟涅槃寂静,才是最究竟之根本。

  “不久后我将入涅槃,你们当知!要普为一切众生宣说此四法之根本要义。”世尊开示圆满后,为了使毗舍离城的人民回去,随即变现一个大坑,分隔开比丘众与人民,世尊与诸比丘众在彼岸,人民在此岸。此时,世尊将自己的钵掷向虚空中,告诉大众:“你们要善加供养此钵,也应当供养高才法师,如此必能在漫长黑夜之中获福无量。”世尊留给毗舍离城的子民们佛钵后,随即前往拘尸那竭国。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

  省思

  众生迷心迷境,执着一切法是常、乐、我、净而生颠倒执着,因此造业受苦,轮回不已。若能在日常中思惟、修习“无常观”,触物即照,照见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不论顺、逆境,都是无常,进一步洞悉诸法的本质是苦、空、无常、无我,以此对治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让这念心清楚明白,处处作主。心不攀缘于无常生灭的诸法相,妄想自歇,本具的清净心自显。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某天早上尊者迦旃延出外宣导佛法,经过河边时看到一位老妇人蓬头散发,泪流满面,手中拿着一个瓷瓶在河边取水,一边悲伤的放声痛哭。  尊者迦旃延上前询问:「老太太,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哀?」  老妇人...

淫女惑人成骷髅

淫女惑人成骷髅

  淫女惑人成骷髅  善能观察真实道理之人,见到任何美好之人事物,无有贪欲;见到美妙之色,亦无瞋爱取舍。智者善能观真实之相,不为假象蒙蔽。  过去,有一座寺院,有众多比丘,其中有一位具有三明六通、...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至九--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至九--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第一卷~第九卷) 北凉天竺昙无谶译宋沙门慧严等再治 序品第一 经第一卷   纯陀品第二(此品施常住五果对此土杂众) 哀叹品第三(此品施胜三修对此土声闻众) 长寿品第四(此品讫大众问品随...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70、多生累劫修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种种害人技巧之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

景德传灯录 卷十九--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卷十九--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第十九卷   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六世。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法嗣四十二人三十一人见录。   福州安国弘瑫禅师。   襄州云盖山归本禅师。   韶州林泉和尚。   洛京南院和尚。   越州...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亲恩朝五台山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亲恩朝五台山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亲恩朝五台山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老和尚朝五台山,为报父母恩,以朝山的功德迴向给母亲,叁步一拜,几千里的路程,不是近!拜了多久才拜到?叁年。他走的速度 当然不快,走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