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雀尚且反哺,为人子女的孝道你做到了吗?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星云大师

不是把身体放在老人身边就算尽孝,而是要用我们的心去体贴他们的心,看到他们生命的精神需求。因为老人家上了年龄,身体肯定是不如年轻人,怎样照顾他的身体都没办法,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大的精神折磨。唯一能改变的是心,所以我们要把父母的心当作小孩去呵护。

真正的尽孝,是能够将孝落地,能够说服自己,能够在父母身后真正地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他们,看到他们生命的提升,能够让自己的祝福不是安慰自己,而是为父母的生命带来更多不可思议的提升,我觉得这才是孝的核心理念。

父母对孩子永远都不放心,这是一种情执,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修舍心。所谓舍心,就是“愿诸众生远离亲疏爱憎,住平等舍”,可以理解为: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认为和一切众生平等,没有分别心。

平常社会中定义的孝,只是对父母身体及物质方面的满足,很少有人能够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父母晚年的生活大概有二三十年,真正在卧床不起的时候,无论我们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守在他们身边。但是平常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所以孝顺与否关键在于发心。

从历史的角度看,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从宇宙的层面看,我们把所获得的资源再回馈父母,这种方式就是尽孝,因为我们关心父母的灵性成长。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真的不是为自己而活,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如大海,如果我们管不好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就是不孝。就好像我们自己不行善业,走在了父母的前面,这就是不孝。所以孝是什么?是对因果的遵循。

在《孝经》中说:真正的孝是对父母精神生命的滋养。可能在这方面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能够给他们内心一些真实的东西,这是大孝。

孝就像木头、柱子一样,立木支千斤!所以孝道是要立的,整个房子都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世间也是要靠孝道支撑起来的。没有孝的世间不可能有文明,只能退步;一个家庭没有孝道,不可能有传承;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没办法致知格物,没办法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气、秉性化掉,达到人生的进步。

后半部分来源:如孝法师开示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一物降一物

一物降一物

人有千般苦,心有畏惧,怕就是苦。因为心生畏惧,就表示没有办法应付压力、灾难、痛苦等,所以会产生身苦和心苦。 说到怕,不只人有所怕,世间万物皆各有克星,因此也都各有所怕,举其要者: 一、蟑螂怕拖鞋:人...

【推荐】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推荐】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问他修行的品位,他说自己如果不领众就一定会得六根清净位,领众太早损已利人但登五品,这是智者大师临终示位。但登五品是什么?五品就是圆教五品位,在六...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

药师山·紫虚居士:西藏佛寺参访记要

药师山·紫虚居士:西藏佛寺参访记要

西藏佛寺参访记要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神秘西藏往生处理方式的省思 七月二十一日由成都飞到西藏的贡噶机场,在八年后的今天重回西藏,我第一个感觉是今天怎么如此寒冷...

圣严法师《发愿》

圣严法师《发愿》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便已开始一步一步迈向死亡的旅程。很多人自以为还很年轻,其实一眨眼间就会成为耄耋老者。人是很少能够活过一百岁的,虽然也有少数高寿的人瑞,但其生命的快速...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