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净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缘分关系

善士问: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理净法师答:从佛法上讲,子女与父母之间是一种相互的业缘关系,或者是父欠子债,或者是子欠父债。当然,这种业缘有善也有恶,如果是吃斋修善而修来的,那就是善缘,也就是佛法上讲的“菩萨眷属”;如果是欠债不还者,那就是业债,也就是“冤家”。

虽然,佛教也主张后天的教育,教导人们要父慈子孝,父母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子女要尽到做子女的孝敬。但佛教也强调因果、业缘,认为今生成为父子,根本原因是前生的“业缘”所感。如果是子欠父债,那就是考顺子女;如果是父欠子债,那就是五逆之子。只有菩萨眷属,才是父慈子孝。可世间父慈子孝者,必定是少数。所以,从佛教立场而言,世间父母与子女是业缘而成。

当然,从佛教教人为善的理念而言,无论前生是何缘,做父母的一定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教育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导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自己负责任的人,教导子女为人处事的正确理念;做子女的也要知道报父母养育之恩,报国家、众生的生存之恩。所以做子女的不仅要孝养父母,而且要报效祖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理想、有愿望的优秀人才。

就今天的社会教育而言,人们的素质教育和子女的道德教育最为重要,佛教的因果理伦理观,就是一种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大家能对佛教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好的运用佛教教育,我想佛教的这种因果伦理观,就能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居士在家闭关精进佛七简说

居士在家闭关精进佛七简说

汝欲令慈往生西方, 超凡入圣, 当竭力供养, 至诚顶礼。何可止一香炉, 而灯烛时花, 一概不用乎。且汝于起首一日礼拜, 以后何可不以礼拜为事乎。当于每早礼佛三拜, 或多拜。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

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三)

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三)

弥勒法门的现实性弥勒净土法门尽管具有出世品格和超越性特征,但入世精神更明显。在弥勒净土中兜率净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人间净土。兜率净土只是通往人间净土的一座桥梁。兜...

星云大师《四种忍》

星云大师《四种忍》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忍有四种真义: 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时,我们要默而不报,用沉默来对待...

宏印法师:弥勒法门与净土信仰

宏印法师:弥勒法门与净土信仰

弥勒法门与净土信仰 宏印法师主讲 慈德居士笔记 前言 我相信中国的佛教徒都知道菩萨中有一尊称作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很福相,每间佛寺之山门都可见到这位肚...

宣化上人:发愿要有诚心

宣化上人:发愿要有诚心

出家修道人要发愿,发愿是精进修道,发愿是警惕自己改过迁善;修道不发愿,等于开花不结果的树,无有是处。若已经发愿,最好天天再发一遍,因为温故而知新,记得自己曾经发过什么样的愿?应该要做什么事?才不会发空...

为何用功却与道不相应

为何用功却与道不相应

太上老君《清净经》上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