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那个不是精底?”盘山宝积禅师听后忽然有省。

  又有一天,宝积禅师刚走出寺门,就碰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送葬队伍的前头,有一位歌郎正摇着铃铛,拖着长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灵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后面的帐幕下死者的儿子悲伤地哭道:“哀啊哀啊!”宝积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当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马祖。马祖道一禅师印可了他。

  宝积禅师的悟道在一般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这实际上是他功夫用到了一定的深度。如果功夫不到家,这样的场景碰见得再多,也无法触缘开悟。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道不仅仅是在深山老林里,道就在日用中;法也不仅仅是在寺院里,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生命,还是无情的草木,它们都无时不在说法。关键看我们的心是否在道上。若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做到心不离道、道不离心,那么,日常生活中,哪怕一个很平常的情景,都有可能成为你悟道的契机,就象宝积禅师那样。

  盘山宝积禅师悟道之后,就离开马祖道一禅师北上幽州,驻锡于盘山,在此大弘南宗顿教法门。宝积禅师经常以充满禅机的法语教化弟子了,在他门下悟道的弟子不可计数。他曾在上堂时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盘山禅师在法语中,让人去除各种妄想杂念,做到心中无事,才能有清净心。没有玄妙机锋之想,就能心无纤尘。道本是无名无体的,一个禅子不必要去区分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否则就会成为束缚。禅师认为,禅悟方法,千圣不传,唯靠自悟 。如果劳心费神的刻意探求,反而如猿捉影子一样空无所得。

  盘山宝积禅师又说:“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镜,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禅德,可中(假若)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盘山宝积禅师又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

  盘山宝积禅师不仅经常启示弟子们修行,而且他还经常教化弟子不说人是非长短,处处做到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荣辱。宝积禅师在上堂时说:“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于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练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

  盘山宝积禅师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忌讳说人的是非长短,特别是那些事不关己的是非更应当远离。对于各种是非长短,要做到口中不说,心中不思。修行人最主要的任务是修正自己的言语行为,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过错,哪里有时间和心思去管别人的是非。修行者平时要做到心不为外境所动,不论别人对自己香花供养,称扬赞叹,还是对自己造谣诽谤,说是道非,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平常心。禅师认为,修行人最终的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因此应当经常体察自心,照见本性才是当前应当做的事务。

  宝积禅师临入寂的时候,仍不忘用画肖像的因缘,启悟他的弟子们觉悟自性本空的道理。

  他告诉徒众说:“有人邈得吾真否(还有人能描绘我的真影吗)?”

  于是众弟子纷纷为他写真,但都不契合他的心意。这时普化禅师从众人里走出来,说道:“某甲邈得。”

  宝积禅师道:“何不呈似老僧(为什么不拿给老僧看看)?”普化禅师于是打一个筋斗出去了。

  宝积禅师笑道:“这汉向后如风狂接人去在(这人今后将以疯狂的方式接引学人)!”说完,便入寂。后谥凝寂大师。

 

点我:

相关文章

为何诵经前都要念开经偈?人身究竟有多难得?

为何诵经前都要念开经偈?人身究竟有多难得?

  佛教传闻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释迦佛带着弟子托砵外出化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捧...

阎王给老人发的“无常信”

阎王给老人发的“无常信”

  与大家分享一篇莲池大师写的《无常信》,后人把信译成了白话文:   民间流传着一段警示语,说有一位老人死后去见阎王,怪阎王没提早给他通风报信。   阎王说:我给你报信已经好几次了!你的眼睛...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6、经中所说无量布施之举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6、经中所说无量布施之举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放生得智:53.跌伤佛子无畏三藏

放生得智:53.跌伤佛子无畏三藏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五章放生得智】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53.跌伤佛子无畏三藏  ...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经历得与失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经历得与失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四岁的他竟白发苍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四岁的他竟白发苍苍

  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随从围绕其身边。途中,波斯王从远处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过来,他深怕这位老迈的长者受到惊吓,即吩附身边的随从:“停下来!停下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