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众多弟子开示法要。当时在座有位比丘心里想:“希望如来对我有所教诫。”这位比丘起了这个念头,世尊当下便知道了。于是世尊告诸比丘:“如果有比丘心里起了这样的念头:‘希望如来能够亲自教导训示我。’这位比丘应当持戒清净,无有瑕秽,修行止观,并且乐于在闲静之处用功。”

  世尊又说:“如果有比丘希望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等四事供养皆能随心满愿,应当成就清净戒德,在空闲处独自精进修行,得与止观法门相应。如果有比丘希望少欲知足,应具足戒德,于闲静处独自精进修行,得与止观法门相应。如果有比丘希望能让四部大众、国王、人民等有形众生,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这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戒德具足。”

  “假使比丘希望证得四禅定,在修习过程中希望不生退悔、志向坚定,也应当念兹在兹,成就清净戒德。假使比丘希望证得四神足、成就八解脱门而无有挂碍、成就天耳通彻听天界与人间的音声,或是希望证得他心通,知道他人心中的想法,此比丘也应当对于自己能否具足戒德,念兹在兹。”

  “假如有比丘想要知道众生心意,方便应机度化,譬如有欲心、无欲心,有瞋恚心、无瞋恚心,是愚痴心、不是愚痴心,有爱心、无爱心,有感受、无感受,心乱、心不乱,有疾心、无疾心,有少心、无少心,有量心、无量心,有三昧心、无三昧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以上都能如实了知;希望成就这样的功德,应当要具足清净戒德。”

  “若有比丘希望成就无量神足通,分一身作无数身,又从无数身合而为一身,能随时、随处、随意现身或隐身,乃至随意化身往梵天,这位比丘应当要具足清净戒德。如果有比丘希望证得宿命通,忆知宿世、无数劫之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亿生,成劫、坏劫、成坏之劫,不可计算之劫量,自己舍报于此处、生于彼处,或从彼处命终,来生此间,名字为何,能自忆无数劫之事,这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具足清净戒德,心无杂念。”

  “若有比丘想证得天眼通,如实了知众生是在善道、恶道,是好的或是不好的色身,外相是好、是丑;或知道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此类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受报;或知道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具足正念、正见,此类众生身坏命终,投生于天道。若有比丘希望如此观察无碍,这位比丘应当具足清净戒德。”

  “如有比丘希望漏尽一切烦恼,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清楚如实地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受生死系缚,三业清净成就梵行,所作皆已成办,永不再受生轮回。比丘应当念兹在兹戒德具足,常居于闲静之处,内观思惟,心无乱想。”

  “诸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戒德清净,而无其他杂念,行住坐卧具足威仪,对于微细的过失皆戒慎恐惧,何况是大的过错!若有比丘希望能够与如来共论,应常念兹在兹,使自己具足戒德;若已达到戒德具足,应当广学多闻,使自己闻法具足;不但是闻法具足,更应当念念常行布施;不仅是闻法、布施具足,还要让自己智慧、解脱知见都能够具足。若比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皆已具足,便能为天、龙、鬼神所供养,可敬、可贵,为天人所供奉。”

  “所以,诸比丘们!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成为具足五分法身的比丘,堪能作世间之福田,一切功德皆无法超过于此。诸位比丘!应当如是学习。”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五)》

  省思: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修行想更上层楼,离苦得乐,圆满如意,就要以严持净戒为根基。《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经云:“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受戒之后,更应学戒、持戒、护戒,圆明戒定慧三学,方能断惑证真,成就圣果,以此殊胜之德,为世福田。(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网)

 

点我:

相关文章

黄柏霖:自杀身亡手硬脸黑,助念八小时,全身柔软

黄柏霖:自杀身亡手硬脸黑,助念八小时,全身柔软

在一九九七年的时候,我曾经去助念一个老菩萨,一个男众的老菩萨,住在我们以前的台北县,现在新北市三峡一个山区,住在山上。他们可能历代都在那个山上住,所以老人比较安土...

女人邪淫、堕胎和衣着暴露的果报是什么

女人邪淫、堕胎和衣着暴露的果报是什么

下面我跟大家再讲一个话题,那就是女人伤精会导致什么样的恶报?我刚才讲的,因为在座的百分之八十的是男同胞,我刚才重点是讲的男性的伤精,那么女性伤精一共分为四点,对身...

佛法真实不虚 我的真实经历

佛法真实不虚 我的真实经历

感谢南无观世音菩萨,感谢大愿地藏王菩萨,感谢本师释迦摩尼佛,也感谢学佛网这个平台!因为手淫和意淫,我得了精神病,无法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成绩也一落千丈。高考我考的分...

洛桑陀美仁波切:死亡与中阴的启迪

洛桑陀美仁波切:死亡与中阴的启迪

中阴是指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之间的间隔,它分为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和意识上的三种形态。比如,人活在世时,有多种生处中阴,象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时而出现愉快、时而出现烦...

蔡礼旭老师:称赞他人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称赞他人的智慧

称赞他人的智慧蔡礼旭老师任何一个言语行为,纵使是出自善心,也要谨慎考虑它往后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称赞别人也要看情况,你要确定他真正是个好人,才能称赞他,...

光明禅师:抑郁的病根及对治方法

光明禅师:抑郁的病根及对治方法

各位有缘道友,此文先阐述了抑郁症的根源,以及根治的方法,最后附上了数篇读诵抄写金刚经治愈抑郁症的实例。受持读诵金刚经实乃对治抑郁之特效药,一经四咒共修群内多位有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