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在团队中,应该提倡学习榜样的精神,而不是突出榜样本人

  人本就是群居动物,团队就是由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组成的。

  很少听说不同理念的人能够组成一个团队,所以大家有个共同信仰与共同理念非常重要,这是团队的第一个作用。团队的第二个作用是,团队制度可以传承很多传统。藏传佛教有自己的团队制度,我们叫“大师兄的教育”,就是一个老师带两三个学生,这两三个学生成为老师后又带出几个学生,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这种团队分工很细致,作为寺庙的领导者,很少去干预。但是,我们经常会一起讨论,讨论每个人管的那一块还可以如何去改进,哪些地方还可以有所变动等等。为了更好地把佛教教义应用于社会,为了慈善事业,为了大众利益,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只要对众生、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就愿意付出,都愿意去做。所以,寺庙里的每个人大脑里一直灌输这样的思想核心。

  在教育上,日本人普遍愿意让孩子去经受各种历练。日本小学里,可能班里 30个孩子每个都有机会轮流当班长,而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在团队中建立一种模式,树一个榜样,可能这个班里 30个孩子只有五六个有机会当班长,因为一学期才选一次。

  假如是我,不会用树立榜样的方式来管理团队,团队里的榜样应该是从一群人里产生,最优秀的人变成团队的榜样,不是从上往下指定。在学校里筛选干部,老师说,既然他是最优秀的,你们都愿意听他的,那就让他做班长吧。我觉得,日本人的模式比较好一点,班长的位置只是一个象征而已。

  佛教里有一句话是:“寺庙的黄金法座是没有主人的。”想坐到法座上就看谁有能力。所以,一个所谓的榜样不可能永久是榜样,他的精神很好,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但不能他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能刻板教条。只能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要有改变,要保留其精神。人本来就会有缺点,人就是人,不要突出他个人,只有精神是永恒的。

  外国曾有一个英雄人物,媒体报道他的英雄事迹时很多人很感动,但认识他的人却说他没有这么好。民众听说他为大家解决了很多事,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像神仙一样,大家就开始反感了。

  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就像我们需要观音菩萨,是需要观音菩萨那样大慈大悲的精神。因为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不是凡人,我们不用在他们身上找缺点找毛病。

  所以,在团队中,应该提倡学习榜样的精神,而不是突出榜样本人。

 

点我:

相关文章

《安士全书》:检校善恶立世阿毘昙论

《安士全书》:检校善恶立世阿毘昙论

  检校善恶 立世阿毘昙论  帝释天王。将至善法堂上。诸天围绕恭敬。入堂。帝释升师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诸天。依次而坐。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毘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快乐?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快乐?

  佛陀在舍卫城时,有四个新进皈依的弟子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心得。  那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到处开满美丽鲜艳的花朵,散发浓郁的香味,还有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这四个弟子看到这样的景色,感到十...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病得着实厉害。良医诊断了一下,说需经常吃一种雉肉便可以治愈这病。而这位病人买了一只雉,吃完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后来见着了他,便问:...

光绪年间一个真实故事

光绪年间一个真实故事

  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板信任。  端午节前,老板派他去城南一带收欠款,他带上皮袋子就出发了。  事情进展的还算顺利,到中午,共收得银洋一千八百多块。  贾先生走了半天,说了...

《百业经》:俱宿命通断散乱行53

《百业经》:俱宿命通断散乱行53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文殊菩萨的故事:李长者见圣授道传

文殊菩萨的故事:李长者见圣授道传

  唐朝长者李通玄,曾经游过五台山,在善住院碰到一个僧人,传授他《华严经》大旨。天快黑时,僧人告别。长者说:“天色已晚,师父要到那里去?”僧人指指北台顶,行走飘飘然,好象驾着风,长者追赶不上。到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