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神童出家悟道,说自己五次投胎五个家庭

  古时候有一位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中保任。山脚下的村落里,有一位七岁神童,由于他宿世的善根,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与短暂,一心想探究生命来自何处?归向哪里?于是辞别母亲,出外寻师访道。

  当他来到深山时,巧遇阿罗汉,便请求阿罗汉收他为弟子。出家后的神童恭敬的随侍在师父身旁,依照师父的教导用功,不论是诵经、打坐、参禅,他都能一心专注,心无旁骛,很快的就契悟到这念心。在师父的指导之下,神童继续不断的在这念心上用功,不到一年,他的修行就达到能眼观一切处、耳闻一切声,并且通晓宿世一切因缘。

  有一天,神童入定,在定中观察到自己过去生,不禁叹然一笑;阿罗汉就问他:”为什么因缘而笑?”

  神童回答:“我在这个人世间,曾经五次投胎在五个家庭。第一位母亲生我的时候,邻家也同时产下一子,但是我与第一位母亲的因缘非常短,出生后仅仅几日我就夭折了,第一位母亲常常因为看见隔壁的孩子而触景伤情。当投胎到第二位母亲家,我在最讨喜的年龄就又夭折了。第二位母亲因为一直思念她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心中抑郁、悲痛、忧伤。第三位母亲生我后,不到十年,我又匆匆离开人世。我与第四位母亲还是缘薄,在未满二十岁的时候因为意外而死;这二十年来的相处,一旦死别,母亲始终忧伤、绝望、无奈,生活在无止尽的苦闷中。这一生,我是第五位母亲的孩子,由于自己内心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七岁时决定辞别母亲,寻师求道。感恩师父的慈悲教导,指出一条菩提大道,成就了弟子的道业。”

  神童接着说:“我在定中,看到今世的母亲在家中日夜啼哭,她说我的孩子为了学道而离家,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是否挨饿受冻?如今生死未卜,也不知道能否再相见?”

  神童悟道:

  “每一世的母亲都为了我这个孩子愁忧悲苦,由于自己已经知道宿世的因缘,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流动,每一生、每一世都更换不同的身形来到世间。这个身体或为男、或为女,或高、或矮,或穷或富,生命的时间或长或短,都有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缘尽就消失了。即便曾为母子,当因缘结束后,换了不同的身形,就算两人擦身而过,却也互不相识,但世人看不清这缘起缘灭的真相,往往为聚散离合悲喜交加,迷失自己的本心本性。我现在已不再受生死轮回的苦果,因此怜悯五位母亲为情羁绊,五位母亲反而感叹我命薄,如果能让母亲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她们就不会再愁忧苦恼了,这才是报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

  世上的人不知有生就必定有死,且生离死别皆在转眼之间,所以整日追求名利情欲,始终身陷生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庆幸自己及早觉醒,入山求道,蒙佛恩及师恩启发教导,收摄六根,不造诸业,不起妄念,心地清净,才能够早成道果,得神通力,见到过去生的种种事情。这令我更加愍念世人,如果不卸下情爱的枷锁,又怎能出离生死的轮回呢?但众生的根器尚未成熟,如果现在劝告他们,只会引发争执罢了;想到这里,我也只能叹然而笑。”

  神童遂说一偈语:不断恩爱索,奋飞难如志;不离情识障,如何脱生死?谁为真种子,其惟自觉悟;众生根未熟,劝化变龃龉;去矣复何言,一笑当慧炬。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8、代人受刑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8、代人受刑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 38、代人受刑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

舍身救鹅的比丘

舍身救鹅的比丘

  一位威仪庠序的比丘沿路托钵,来到穿珠师的家门口,技艺精湛的穿珠师正全神贯注地为国王穿着稀世珍贵的摩尼珠。穿珠师蓦然抬头,见比丘托钵立于家门,急忙起身迎请比丘入内,旋即准备饮食供养。此时,一只大...

沙门救狗

沙门救狗

  有一个国家发生饥荒,许多百姓都没饭吃,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食物,所以沙门乞食变得更加困难。  有个沙门到处讨不到食物,最后来到一户有钱人家乞食,这家主人拿了一些吃剩的饭菜就把他打发走了。沙门没有...

莲池大师和蜈蚣

莲池大师和蜈蚣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莲池中化生。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莲池问,"请您行行好,放了这些蜈蚣好吗?""...

弟子周利槃陀伽愚昧的业因,被佛陀一语道出

弟子周利槃陀伽愚昧的业因,被佛陀一语道出

  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生性愚昧、驽钝,其他的弟子便请示佛陀:世尊,什么因缘使周利槃陀伽生而为人,却心性愚钝?佛告诉诸比丘: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所造作的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接着便为比丘们开示周利...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少妇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