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天上的福报

  有一天,王宫里飘来了一块手巾,它的细致和美丽,连宫里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国王召来了大臣们,一起“研究研究”。

  华丽的手巾一个传过一个,每个大臣都大叹稀有难得,吱吱喳喳地讨论着,手巾传着传着,大臣们终于有了结论:这一定是天赐华巾,这是国王英明,国家将要强盛的预兆。每一个大臣都肯定地这么以为。

  只有一个人,接过了这条所谓“上天赏赐”的华丽手巾后,看也不看就传给了旁边的人,没有一句囋叹。坐在宝座上的国王看见了这一幕问道: “树提伽,大家都很高兴,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树提伽露出腼腆的表情回答:“臣不敢欺骗国王,这不是天赐的宝物,这是臣子晒在后院被风吹走的洗澡布啊!”

  过了几天,一朵车轮大的金色花,被风吹落在宫殿前,国王和大臣们又是占卜、又是三五成群地议论纷纷,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总是要有个结论吧!于是群臣们异口同声的说:“天女散花!”这是国王英明,国家将要强盛的预兆。大臣们再一次肯定地认为。

  而树提伽又一次默然不语。

  国王问:“树提伽,大家都很高兴,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

  树提伽面有难色的说:“臣不敢欺骗国王,这不是天女散花,这是臣子家里凋落的花。”

  文武百官开始议论纷纷,明明是天上的华巾,树提伽硬说是自己的,明明是天上的花,树提伽居然说是他家枯萎的花,真是太污辱人了。

  国王:“是你家的花?那我要去看看。”国王带了大批的群臣,来到树提伽家门。门口有一个小孩,长的端正可爱。国王赞叹地问:“树提伽,这一定是你的孙子喽?”

  树提伽摇摇头:“国王,他不是我的孙子,他是看门的仆人。”走进树提伽的大宅,看见一个女孩,长得非常端庄秀丽。 国王问:“树提伽,是你家的女儿吗?”

  树提伽摇摇头:“不是女儿,是打扫房子的婢女。”一行人走到大厅前,户内白银为墙,水晶铺地。国王从来没有见过铺满水晶的地,怀疑地上都是水,犹豫着不敢进门。树提伽看出国王的疑虑,走在前面引导。国王见到树提伽的夫人,更是相貌端严举世无双。

  树提伽有一栋十二层的高楼,国王登上顶楼,看见东边的景色,就忘了西边;看了南边的就忘了北边。树提伽带国王去后院游玩,在泉水浴池里沐浴,树上的果子胜过国王以前吃过的千百倍,晚上的被窝更是说不出的轻柔舒适。

  国王在树提伽的家,一住就是二个月,最后还是在大臣们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带着树提伽所赠的稀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回宫。回到宫里,国王和大臣们商议着:“大臣们,树提伽是我的臣子,房子妻子仆人再再都胜过我,我要是将他的妻子舍宅收归于己,可行吗?”群臣们附和着说,国王是一国之尊,当然可以。

  于是,国王派了大批的士兵准备征收树提伽的大宅。大军行进到门前,大宅门口出现一个大力士,手上拿着金色的手杖。金杖只是向前比了一比,大军就像是喝醉般,全部倒在地上。士兵们根本连门都进不去,只好又回到宫里。

  连强大的军队都要不来树提伽的产业,国王只好派使者唤树提伽入宫,两人同坐一车,来到佛陀的精舍。

  国王问佛陀:“世尊,树提伽是我的臣子,他有什么功德,妻子房舍都胜过我?”

  佛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住在人烟罕至的山林,曾经有五百个商人带着贵重的宝物行经山中,恶劣的气候把商人们困在险恶的山路上,幸运地遇见熟悉山路的夫妇,得以免难。夫妇两人又曾在荒山中救过一个生病的修行人。不问贫富,夫妇俩总是替这些遭逢窘境的人们安排遮避风雨的地方,准备温暖的被褥、饮水、米粮、和灯烛。两人毕生的愿望就是,希望将来能过天上的生活。

  那个时候在山中贫病交加的行者,就是我。五百个商人,在后世出家证得了阿罗汉果。当初在荒山中布施的人,就是树提伽夫妇。现在,因为布施的功德使过去生的愿望得以实现。”

 

点我:

相关文章

仁清法师:临终助念功德是相当大的

仁清法师:临终助念功德是相当大的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这是劝那个临命终被助念的那个亡人的。这个亡人啊,他临命终的时候又加上病,很可能是有气无力了,也有可能是病痛折磨他,也有可...

舍报属于自杀吗?了庵法师火中念佛往生的故事

舍报属于自杀吗?了庵法师火中念佛往生的故事

舍报属于自杀吗?   实际上在佛教里面,杀生这个戒,缘起就是在佛陀时代,好多证了圣果的阿罗汉,他们看到这个色身苦不堪言,就想舍报,佛陀才说,这样的话,让别人对佛教生起讥嫌,不好,所以制的杀戒...

贵中孚先生:戒溺女文

贵中孚先生:戒溺女文

戒溺女文序尝思天地生人,有阴阳而后有男女。是男女皆禀天地之气以生,无所偏倚者也。天欲生之,人何忍而杀之?世竟有无识小民,生男则爱护,惟恐不周。生女则溺死,惟恐不速...

看风水不如依照这些定律来改造命运

看风水不如依照这些定律来改造命运

一、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

奉佛至孝之行感动天地

奉佛至孝之行感动天地

  《六度集经》卷第五之〈四三〉  昔者菩萨厥名曰睒,常怀普慈润逮众生,悲愍群愚不覩三尊,将其二亲处于山泽。  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香熏乾,地只...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28、自乳王贪著妙欲之过患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28、自乳王贪著妙欲之过患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