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72、唵米决口喻

  译文:

  曾有一人到丈母娘家去,见她在家捣米,就去那儿偷了一把米含在嘴里。妻子来见丈夫,想跟他说话,而他满口含着米,唔唔地不应答,因为在妻子面前怕难为情,不肯吐弃出来,也就不说话了。妻子见他不说话,奇怪了,抬手摸看,以为他口肿了,便对父亲说:「我丈夫刚来,忽然患了口肿,都不能说话了。」她父亲随即叫来医生替他治疗。医生说:「这病极重,开了刀,方可治好。」就用刀决破了他的口,米从中泻了出来,事情败露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做了种种恶行,毁犯了清净的戒律,就把过错覆藏起来,不肯发露,堕入于地狱、畜生、饿鬼这类恶道中。就好比那个愚人,出于小小的难为情,不肯吐出米来,以刀决口,方显露出他的过失来。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72、唵米决口喻

  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①,便往其所,偷米唵之②。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语其父言:“我夫始来,卒得口肿,都不能语。”其父即便唤医治之。时医言曰:“此病最重,以刀决之③,可得差耳④!”即便以刀决破其口,米从中出,其事彰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作诸恶行,犯于净戒⑤,覆藏其过,不肯发露,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决口,乃显其过。

  注释

  ①捣米:舂米。

  ②唵:含在口里。

  ③决之:割开。

  ④差:通“瘥”,病愈。

  ⑤净戒:指清净之戒行。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60、仁慈熊猫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60、仁慈熊猫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60、仁慈熊猫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转生为一只熊猫住于山洞中。一次,当地有一贫苦人至山中砍柴,不料当日却遭遇狂风暴雨,...

《百喻经卷下》:71、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百喻经卷下》:71、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两位妻子,若是亲近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就生气了,决断不下,便在两位妻子中间直端端地仰卧着。正值天下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落在他的眼中。因先有约定的缘故,不敢起身躲...

因一念之差,他的命运悄然的改变

因一念之差,他的命运悄然的改变

  从前有个人叫元自实,他对缪材有恩,可缪材却忘恩负义,做出很对不起他的事情。  元自实感到愤恨不平,天未亮就带着刀,准备要去杀死缪材。  路上经过一座庵堂,庵主轩辕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来诵经...

宣化上人:出家要有心理准备

宣化上人:出家要有心理准备

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一切苦,才是大丈夫。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出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也是令人最不明白的事情。为什么出家一定要受苦呢?既没有男女的娱乐,不能...

海涛法师:让生命离苦得乐的老师

海涛法师:让生命离苦得乐的老师

让生命离苦得乐的老师 达耶他 唵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南无」就是我们用生命来学习,「本师」就是生命的导师,我们的生命要离苦得乐,要有这个生命的老师...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病得着实厉害。良医诊断了一下,说需经常吃一种雉肉便可以治愈这病。而这位病人买了一只雉,吃完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后来见着了他,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