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70、尝菴婆罗果喻

  译文:

  曾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他就拿钱去买果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随即取果一一尝了,拿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便都扔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听说受持戒律、进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极乐,身体会觉得安稳怡惬,没有烦闷狂躁之类的毛病,世人不肯相信,说:「布施得福,我真的得了,然后才可相信。」放眼望去,现世的贵贱贫富,都是先世业行所获的果报,却不知推一想十,以果求因,总怀着不信的心理,需自己亲身经历了方信。一旦命终了,就丧失了一切财物,如那个愚人,将果一一尝了,只好把一切的果都丢弃了。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70、尝菴婆罗果喻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菴婆罗果而欲食之①,而敕之言②:“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常安隐,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③,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注释

  ①庵婆罗果:庵婆罗树所结之果。产于印度果地,孟买所产之果特佳。

  ②敕:告诫。多用于上对下。

  ③福:他本作“富”。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揭示孩子投胎的真相,堕胎就是结下千百世的恶缘

揭示孩子投胎的真相,堕胎就是结下千百世的恶缘

每个婴儿都跟母亲有生生世世的缘分,每次投胎都经历了千辛万苦,消耗大量福报看到在每个女性身上在灵界有很多的丝线,代表着今生会遇到的人,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以及孩子。...

大熊慈心救护砍材人

大熊慈心救护砍材人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

昭慧法师:佛教与社会运动

昭慧法师:佛教与社会运动

佛教与社会运动 释昭慧老师 ●一、前言●二、社会运动与佛教●三、社会运动的体制改造 ●四、社会运动的思想改造●五、由少数“先知”到多数“民意”●六、社会运动...

【知足常乐】是什么意思?佛教对知足常乐的解释

【知足常乐】是什么意思?佛教对知足常乐的解释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指知道满足,就会快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佛教对知足常乐的解释  《佛遗教经》曰:“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如意。”知足是世俗心态的超越,是精神...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勘破红...

海涛法师:月亮里的兔子

海涛法师:月亮里的兔子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曾经示现做过一只兔子。这一只兔子王领导了很多动物,在森林里面修行。牠常常跟其他的动物说:"每一个月的月圆日,我们要保持道德清淨,我们要做圆满佈施。"  牠自己在想,明天就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