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0、系念佛陀及身着法衣之功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仰,为后世留下一部记载佛祖行持的光辉论典。以下简述佛祖释迦牟尼传记。本集是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0、系念佛陀及身着法衣之功德。

  宝藏如来赞叹道:‘善哉,善男子!曾有持山菩萨于世间自在光如来前初发菩提心,彼与你行持菩萨道时所发诸愿无有二致。持山菩萨依自己所愿行菩提行,圆满菩提行后,从此往东越十万个佛土,有世界名为妙观察光刹土,于此刹土人寿一百岁时,持山菩萨即示现成佛,号离垢智慧花菩提自在妙高如来。此如来于四十五年中广做如来事业,最终在法界中无余涅槃。后佛法住世一千年、形象佛法再住世一千年。在其教法下之正法、形象法各一千年中,有比丘、比丘尼、沙弥破戒,造不善业,行不如法行为,无惭愧心,自己享用或送给家人众生供养佛法、佛塔之财物及供养十方僧众之饮食,此等孽障深重之人,如来于三乘佛法中仍赐其逐渐得解脱之授记。于此如来教法中,身着红黄法衣之人亦得授记。离垢智慧花菩提自在妙高如来之四众弟子即便犯根本戒,如能具心中有佛此一念头之微小善根,亦得以获赐授记。善男子,你也应如是发愿。’

  大悲尊者菩萨闻已祈请道:‘宝藏如来,我愿如是发愿。世尊,从我行菩萨道之生生世世及最终得菩提果之间,任何行持布施波罗蜜多及一丝毫许善法之众生,及我得菩提后之教法下,所有着红黄法衣但已违犯根本戒、持烦恼见、于三宝起邪见、毁坏三宝之四众弟子,若能刹那间生起心中有佛之念头,我如舍弃任何一众,使之于三乘法中不得菩提果位,则我实已欺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愿我不得成佛。众生若见我得菩提后身着红黄法衣接受人天众生供养,他们自己亦于颈上披搭片刻,则愿此等众生终能于三乘法中得不退转果位。任一众生,乃至饮食贫穷、穷困夜叉、阎罗众生,身着仅四寸之红黄法衣,皆愿他们暂时能圆满一切饮食,最终则实现一切愿望。

  天人夜叉等众互相憎恨、争斗不休,此等众生若能忆念我红黄法衣,则愿他们相互间生起慈悲心,无有仇怨,心皆得调伏、调柔。任一众生于战场上作战,若能保护、供养、恭敬,或自身携有红黄法衣一片,则愿此众生恒能得胜,不受任何损害、迷乱,且能从战斗中获解脱。

  若我红黄法衣不具上述五种功德,则我实已欺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愿我不能广做一切如来事业,所了知之一切法尽皆忘失,亦不能胜伏外道。

  我成佛与涅槃后,任何仅仅念诵一句“南无释迦牟尼佛”,或向佛顶礼之众生,愿此等众生灭尽一切业障、于如来刹土中获无上菩提,并于最后亦能显示涅槃。’

  宝藏如来此时伸出右手摩挲大悲尊者头顶,且说道:‘善男子,你所愿极善、极妙、极善抉择。你之具五功德红黄法衣定会利益广大众生。’宝藏如来一边摩挲一边授记,同时赐予‘善哉’赞叹。

  大悲尊者菩萨顿生欢喜、信心,神情焕发如二十岁之青年。所有在场天龙、寻香等众生也赞叹大悲尊者菩萨,并合掌,供养鲜花、妙音,同时作种种偈以为赞叹。

 

点我:

相关文章

命中注定35岁死,他用这三方法渡过,还延寿六十多年!

命中注定35岁死,他用这三方法渡过,还延寿六十多年!

  我老家湖北偏僻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过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  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就觉得好玩,说到...

佛以慈心降毒龙入钵

佛以慈心降毒龙入钵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轻比丘后,思索着该往何方弘法,才能广利一切人天?“摩竭提国的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信奉外道的他们,极受国王臣民的尊崇敬仰。虽然傲慢难调,可是他们聪...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关于佛陀是否存在,曾经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某国王故意刁难一位比丘:“你跟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也没有见过佛陀,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呢?”  比丘反问道:“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

执意独修的弥醯尊者

执意独修的弥醯尊者

  世尊成道后未久,弥醯尊者作为侍者,悉心照料着佛陀的饮食起居。  有一天一大早,弥醯就外出乞食。乞食完毕,尊者在返程途中,见到一处地势平整、清凉幽雅的树林。在树林的旁边,清泉徐流,犹如一条蓝带缓...

“不杀生”死后可生天道?看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不杀生”死后可生天道?看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  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晴,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

四种马

四种马

  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安居,见到比丘们有的精进用功,有的懈怠懒散,于是集合大众,以方便法门示教利喜。  「在王舍城内有四种马:  第一种马,看见主人的鞭影,立刻知道急速行驶,善于观察地形,体会驭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