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故事 宝海童子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当时的舍卫城里有一位财富与多闻天子一样多的大施主,与他的妻子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的妻子怀孕后,出现许多瑞相,例如:他们居住的宫殿自然显出宝幢、宝伞等等饰物,大地开满各式鲜花,芬香四溢,睡觉的床也变成天人的宝床……。这些瑞相让大施主疑惑不解,他担心妻子着魔了,或是遭到夜叉的危害。

  于是他跑去请教一位相士,这些异相究竟是福是祸?相士告诉施主:“这不是什么灾难,而是胎儿的福德力,才显现出这些瑞相,不需担心。”听了这些话,施主才放心。

  十个月之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非常可爱且相貌端严的男婴,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身体非常洁净,不仅没有胎盘与血污的垢染,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宝珠、璎珞、天衣等等装饰。

  当仆人们为他沐浴时,每当脱下他身上的服饰,马上又会显出另一套,仆人实在没办法,只好连着衣服及装饰一起沐浴。洗完后,仆人将他抱上床,床就会立即变成珍妙宝饰的大床,房顶上显出一座庄严的宫殿,宫殿上方有宝幢、宝幡等,宫中有五彩缤纷的鲜花与芳香扑鼻的香水,床前还出现一个宝塔,塔里有各种宝藏,取之不尽,十分稀有。

  施主内心无限喜悦,为孩子举行一场非常隆重的诞生仪式,因为他一生下来,家中的宝藏如同海一样多,所以取名为“宝海童子”。

  宝海童子由八位姨母用牛奶、酸奶、油饼等饮食喂养,很快地,他如海莲般地迅速长大,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有非人为他铺地毯,又有非人、天人为他散花。他精通世间文学、医术与八种观察等学问。他的父亲为他修建春、夏、秋、冬四座宫殿,宫殿上自然出现宝盖、幢幡,天女也下凡与他一同戏乐,他尽情享受这美好生活。

  有一天,他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大信心,独自思维:“世间的人天福报,我已经享受够了,现在应该出家,精进修行,断除生死轮回的一切痛苦。”

  于是,他广作布施,使许多穷人得到安乐,并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出家之后,宝海童子不论到什么地方,还是有很多非人为他铺地,举宝幢,很多天女围绕着他。

  有一些出家人觉得不象话:“这在搞什么啊?”

  宝海童子也为此苦恼,便去请教世尊,该怎么对治。

  世尊告诉他:“你观想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会消失。”

  他照着世尊的教导修持,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觉得很轻松,更加精进修持,不久,就断除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

  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宝海童子以什么样的善业因缘,出生在富贵之家,相貌端严,天生具有各种宝饰,生下来身体没有垢染,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所到之处都有非人与天人为他铺地散花呢?又以什么样的因缘,对三宝生起信心,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呢?希望世尊为我们演说,我们乐意听闻。”

  世尊告诉比丘们:“这是他前世发愿的力量所造成的。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当时在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财富多得跟多闻天子一样,对三宝深具信心。他特地建造一座经堂,迎请迦叶佛及所有僧众,供养各种甘美的饮食,并请他们沐浴更衣,还将迦叶佛的头发与指甲起塔供养。

  有一次,他看见有许多飞鸟在塔上筑巢、拉撒,觉得这样子很不如法,所以就在塔上再加盖一层楼,还以幡盖、宝伞装饰,室内则用璎珞等宝物装饰得非常圆满庄严。后来,他发愿道:

  ‘以这些修缮宝塔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在富贵之家,相貌端严,天生具有各种宝物装饰,生下来身体没有垢染,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内有任何宝藏让人取之不尽,所到之处都有非人及天人为我铺地散花。然后,对三宝生起信心,并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阿罗汉果位。’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施主就是现在的宝海童子。由于他有这样的善业及愿力,所以今生他得以获得世间一切圆满,并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最后证得圣果。

 

点我:

相关文章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

有些事不去经历,你将永远原地不动

有些事不去经历,你将永远原地不动

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你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

《百业经》(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遭彼杀害

《百业经》(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遭彼杀害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真正的贱民

真正的贱民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一天早晨入王舍城托钵乞食,依次来到一位拜火婆罗门的门前。这时婆罗门手上拿着盛装各种饮食的杓子,以及供养用的火具,站在门边看着远远而来的佛陀。当佛陀一到,婆罗门立刻阻止...

贫妇身贫心不贫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贫妇身贫心不贫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  “...

太阳五日未升起,只因两位修道人在吵架?

太阳五日未升起,只因两位修道人在吵架?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遂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山林中采来的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