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去处

  在现实世间里,人们除了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外,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有一次上午,许多比丘前往一个叫“那梨迦”的村落里乞食。一些村民对比丘们说,村里有许多虔诚的护法居士不久前皆纷纷离世。比丘们听说后,都一一登门,向居士的亲属表示慰问,并集体诵经,表达由衷的敬意。

  乞食回来后,比丘们对这些居士们生前的善行感念有加,都很想知道他们死后都投生到了哪里。于是比丘们来到佛所,谦卑地向佛陀请教:“世尊!近来那梨迦村里不少虔诚的优婆塞,都先后舍报离去。一想到这些,真是令人伤感啊!”

  佛陀沉默片刻后,对弟子们说:“诸比丘!请你们不必伤感。世人皆有自己的果报因缘,当因缘聚会之时,他们便顺理成章地离开了。”

  比丘们趁机请教佛陀:“世尊!我们都很想知道,这些居士们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呢?”

  佛陀听后,沉默了半晌。当看到大家恳求的眼神,佛陀便缓缓地回答说:“那梨迦村里的这些居士,生前很讲修持,绝大多数都断除了五下分结,已经证得了阿那含的果位,不会在六道里轮转受苦了。”

  比丘们听后,继续询问其他村落里一些居士的死后归趣。佛陀回答说:“这些居士中,一部分证得了阿那含果,一部分证得了斯陀含果,还有一小部分证得了须陀洹的果位。总之,功不唐捐,这些平日持戒行善的居士,都有了不错的归宿。比丘们!你们可以放心了。”

  比丘们听后,意犹未尽,打算继续询问另外一些居士的死后情后,但被佛陀制止了:“止!止!如果世上人都与你们这样,逐一向我询问他们的死后去处,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呀!”

  比丘们听后,觉得很不好意思,都向佛陀忏悔认错。

  佛陀说:“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常则。至于每个人的死后归趣情况,其实从他们生前的行迹中,多少可以了知一二。其实,世人无需本末倒置,只要生前倾力去止恶行善,又何必担心死后的去处呢?”

  ——根据《杂阿含经·854经》改编

 

点我:

相关文章

因一念之差,他的命运悄然的改变

因一念之差,他的命运悄然的改变

  从前有个人叫元自实,他对缪材有恩,可缪材却忘恩负义,做出很对不起他的事情。  元自实感到愤恨不平,天未亮就带着刀,准备要去杀死缪材。  路上经过一座庵堂,庵主轩辕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来诵经...

私欲遭苦报

私欲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丘尼所未到的一角,独受...

一鸟两头同命相连 心胸狭窄共赴黄泉

一鸟两头同命相连 心胸狭窄共赴黄泉

  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

佛陀脚印

佛陀脚印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佛陀祖国遭屠杀,以神通之力也无法阻挡的业报

佛陀祖国遭屠杀,以神通之力也无法阻挡的业报

  目犍连(也称目连)尊者的神通,在佛陀的弟子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就以为凡事运用神通是没有不成的。神通的运用,确是便于接引众生,可是神通不能违背因果法则,不能胜过业报,不能解脱生死烦恼,却是事实...

童子虔心供佛感动大地燃灯古佛为释迦牟尼授记

童子虔心供佛感动大地燃灯古佛为释迦牟尼授记

  云童子(世尊前身)是个智慧深广,受人尊敬的婆罗门,有一次参加无遮大会(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获得很多供养,正要回雪山供奉师父,经过莲花城的时候,看到全城庄严妙好,就向人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