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提释王作比丘缘

  释迦牟尼佛夜半踰城出家,雪山苦行六年,最后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佛道。成道后,游历诸国,弘法利生。不知不觉,离开家已十余载。

  一日,佛陀观察因缘已熟,于是带领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回到本国──迦毗罗卫国,度化释迦族人。由于释迦族本是高贵大姓,族人一向养尊处优,憍慢成习,不易度化。因此佛陀教令弟子,各各现出神通变化,随佛返国,以便折服族人的憍慢,令其信服。于是,佛陀身放光明,众比丘亦各显神力,随佛乘空飞行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听闻佛陀归国,即令全国上下清扫街道,洒香水、散妙花,持幢幡、宝盖及作歌舞伎乐,夹道奉迎佛陀入宫供养。其时,净饭王见佛陀的随从弟子虽各有大神力,但相貌、家世与佛陀的尊贵相比,不甚匹配。于是自释迦族中遴选了五百位形貌庄严的王孙贵戚,令其随佛出家,作佛侍从。

  佛陀令弟子优波离为大众剃除须发,剃发毕,众人来到僧中,欲受具戒,依法次第顶礼众僧。五百人中地位最尊、最贵的拔提释王也一一顶礼众僧,但来至优波离面前却迟迟不作礼。佛陀见此景,便问道:‘为何你独独不向优波离顶礼?’拔提释王回答:‘我是尊贵的刹帝利王种,优波离是出身低贱的首陀罗种,且未出家时还是我的奴仆,所以我不向他作礼。’佛陀即为拔提释王开示:‘人无贵贱之分,世间这些贫富贵贱都是幻化之境,无有真实;无论是贫富或贵贱,一旦面临人生的生离死别,其痛苦又有何差别呢?’当下,拔提释王烦恼销落,心生惭愧,便向优波离至诚礼拜。一时,大地为之震动,空中有声传来:‘拔提释王为求佛道,能放下高贵的身份,折服憍慢心,屈躬礼拜出身较自己低的优波离,真是值得赞叹啊!’

  受完戒的拔提释王,退坐一旁,专注聆听佛陀的教诲,立刻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的拔提释王,常于墓间、树下居止,畅然快意,无有怖畏,并说道:‘以前在王宫时,虽有强健威猛的勇士执持武器,常护左右,我还是会感到恐惧不安;如今出家学道,一人独居于墓间,却没有丝毫的畏惧,真是自在!’阿难尊者经过时,听闻此语,心中深感讶异,‘为何拔提释王生于豪族,出家不久,即能证得阿罗汉果?’于是启请佛陀开示。

  佛陀慈愍地说道:‘久远以前,有一辟支佛圣者出外托钵,路途中,一位贫穷的路人正准备用手中仅有的大饼充饥,见到迎面而来的辟支佛,威仪庠序,心生欢喜,于是将大饼供养了辟支佛。辟支佛接受供养后,立即用神力跃入空中,展现空中行、空中卧、身上出水……种种神变。路人见了更心生敬仰,对佛法生起无比的信心。当时施饼的路人,即是现在的拔提释王。由于供养辟支佛的功德,生生世世常受人天快乐,尊荣豪贵。今世又得值遇佛法,出家修行,证得圣果。’

  拔提释王过去生殊胜的因缘,令阿难尊者及众比丘直叹布施功德不可思议,于法更加深信无疑,精勤修道。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九》

  省思

  锦衣玉食,是为贵吗?布衣粗食,可谓贫吗?

  论云:‘如来四部众皆同为释种,喻若四恒水各别有五百支,皆合入大海以等一味。’一切众生佛性本具,平等不二,不因富贵、贫贱……而有高下。只要一念觉悟,迷途知返,最后终当成佛。了达此理,就不会因世间财富而自恃轻他,亦能建构人生真正的价值定位,寻得安身立命之所。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过去两次堕入地狱的经历

释迦牟尼佛过去两次堕入地狱的经历

  首度行自他交换的佛陀  以前,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一个凡夫俗子的时候,转生时曾经堕落到地狱。他在地狱里,和几个众生在一起,其中有一个叫做嘎马日巴的,狱卒把他们两个当做牛马一样奴役,要他们一...

期望越大要求越高

期望越大要求越高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饶富趣味的故事:  祇园精舍的莲花池里,栽种了各种颜色的莲华,靛青如蓝天,雪白如绵絮,澄黄如雏菊,嫣红如桃杏,清香四溢,柔软可爱。  清晨的阳光照在莲华池上,只见池面涟漪,...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6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6

  民国王桂祥  王桂祥,是湖南湘乡人,靠盐船为生。本性好善乐施,长素信佛。在船中设小佛阁,礼诵有固定功课,二十多年没有间断。近年才把船事交付二个儿子,自己就在家专心念佛。民国丙寅年,四月十八往生...

真理战胜邪恶

真理战胜邪恶

  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弥弘化,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买不良份子,到处恶言中伤佛陀。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和弟子们想要靠托钵获得足够的食物相当困难。于是阿难代表大众向佛陀请命:「佛陀!我们还是离开这儿吧!我...

贫妇身贫心不贫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贫妇身贫心不贫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  “...

观世音菩萨故事:梵音洞中观圣像

观世音菩萨故事:梵音洞中观圣像

  佛教{观世音菩萨}故事 : 梵音洞中观圣像  凡来普陀洛迦朝山进香者大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是“干处祈求千处应”的菩萨。法华经上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是说只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