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故事集 解脱要靠自己


na mo a mi tuo fo
無 阿 彌 陀 佛


  解脱要靠自己

  ◎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 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法句84)

  

  昙弥夫妇住在舍卫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 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

  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

  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丘,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修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家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 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次,在比丘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

  佛陀说:“比丘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 而无法依赖别人。”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少,其余的人都在此岸徘徊。(法句85)

  ◎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法句86)

  有一次,舍卫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丘,并安排其中一些比丘们彻夜说法。但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着听法,但大部分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丘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着世间,只有少数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着提醒比丘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点我:

相关文章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龙女”,大家都这样尊敬的称呼...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第39集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第39集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26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26

  民国程氏(贞女寅贞)  程氏,是山西忻县王建平居士的妻子。四岁失去父亲,八岁失去母亲,就给王家作为童养媳。王家贫穷,程氏稍有长大,事奉公婆,抚养兄女,孝慈都尽到了,清贫穷苦的状况,难以笔述。民...

高僧挑水为何不挑满?

高僧挑水为何不挑满?

  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你经常赞扬别人吗?你是否觉得赞扬和鼓励是自己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对佛的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法的...

因果不可避免,解脱的圣者亦如是

因果不可避免,解脱的圣者亦如是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罗门的芒果园中,而尊者优波摩那为佛陀的侍者。  那时,佛陀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来尊者优波摩那,对尊者说:“优波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