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因地果时同赞布施

  译序(摘录)月光国王——因地果时同赞布施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曾有“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的教言,即没有因果正见的人难免堕落恶趣,而有因果正见的人自然能往生善道。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也在六千余名四众弟子前强调:“凡听闻、读诵、受持此《百业经》的人,若能对因果不虚生起坚定的信心,谨慎遵循因果,并且精进修持、忏悔罪障,一定不会堕落。”故弟子们对此经生起了极大信心。.....。

  在翻译《百业经》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谨表谢忱。以此功德,愿我们及一切有情坚信因果,同生极乐!愿增吉祥!

  译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47)月光国王——因地果时 同赞布施

  一时,佛在舍卫城,对众比丘赞叹布施的功德说:“诸比丘,我了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若欲界众生能象我一样,悉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则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愿享用的,即便是一口饭,也愿意布施的。只可惜众生不象我那样了知这些功德。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今对我等赞叹布施的圆满功德与少分功德?唯为我等宣讲。”世尊诸比丘:“诸位,我不仅是今生赞叹,而且前世我也曾赞叹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汝等当谛听:很早以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月光国王,其治政年间,政通人和,百业兴盛,用佛法持国,各方面非常圆满。这位具大慈大悲心的月光国王,常行布施,无论谁人来取衣索食他都满其所愿,还常医众生的病,解除其病苦。后来,一位观察天文的婆罗门,观察到这个国家将在以后的十二年中不下雨,整个国家将面临着很大的旱灾。了知后就请问国王该如何是好?国王就召集所有的大臣和黎民百姓,如实地对他们宣说:“据天文观察,推知本国将在今后的十二年中,滴雨不下,面临着一场极大的旱灾。你们中间若是财富足以维持十二年生活的话,仍可安住在本国内;如果不能如是,则可以去异国他乡去谋生,否则,生命也是很危险的。外出谋生者,若客死在异国他乡就不必回葬在本国;若能幸存,十二年后地盘仍在,可以返回故里。”这样宣告后,有一部人就离家外出谋生了,一部分因舍不得自己仁慈的君主,就留在自己的国土上。后来,果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大旱灾,滴雨未下,很多人生活很困难,就去祈求国王:‘我们该如何生活下去?’国王就命令掌管国库的人去统计现有的全部财富,计算一下,十二年中人均每日的饭食合多少,作好准备。计算的结果是十二年中,人均每日合一口饭,国王每天两口饭。这样基本能维持生命不致于饿死。这样,国王仍坚持为他们宣说佛法,人民行持佛法,以行持善法故,很多人死后都转生天界,天人就越来越多。帝释天知道天人增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佛出世,世间人民行善;二是人间有转轮王。他就依此观察人间是有转轮王还是有佛出世?观察的结果既不是有转轮王,也不是有佛出世,而是有位行持佛法的月光国王,教人们行善,因此天人越来越多。帝释天观察后,就想月光国王的发心若真的清净,则应该随喜;如果不是这样,则应该安慰他。于是,他就变成一婆罗门的形象到月光国王前乞食,国王自己有两口饭,他觉得:给他一口,自己留一口比较合理。就发心给‘婆罗门’一口饭,但婆罗门仍不满足,要求道:‘国王,您能不能把那一口也给我?国王心想:如果两口饭都给‘婆罗门’吃的话,我自己肯定会饿死的,但不管怎样,他毕竟是个众生,为了众生我应该发心。他一边发愿心:‘以我布施之善根愿我将来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一边把自己仅有的另一口饭布施给‘婆罗门’。这时,帝释天非常高兴,觉得月光国王是真的发心。就显出帝释天的身相,对月光国王请求道:‘您将来成就如来正等觉时,一定记得摄受我们。’说毕就不见了。诸比丘,当时的月光国王就是现在现前菩提证果的我,当时我也是赞叹布施的功德,并行持布施波罗密多。所以,现在我仍是如此!”

 

点我:

相关文章

部执异论--真谛

部执异论--真谛

部执异论一卷 天友菩萨造陈三藏真谛译      部执异论   佛灭百年后  弟子部执异   损如来正教  及众生利益   于不了义经  如言执故失   起众生厌怖  今依理教说   天友大菩萨  观苦...

为何一女子在寺院里供养几千两银子,还不如几文钱?

为何一女子在寺院里供养几千两银子,还不如几文钱?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的《可·为》——广行释讲《了凡四训》一书  心满则满 心半则半  昔有某氏女入寺, 欲施而无财, 止有钱二文, 捐而与之, 主席者亲为忏悔;    从前有一户人家...

佛教故事: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佛教故事: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一天,在舍卫国只树精舍,正当佛陀在为天人、国王及大臣、百姓等四众弟子开示佛法时,有七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长老突然出现。他们一到精舍,便恭敬地向佛陀问讯顶礼。  婆罗门长老禀告佛陀:‘世尊,我们虽...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日常法师   那之前怎么准备?你必定有了了解了才好准备。所以他进一步说,那么既然要这么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   【“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   这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累教品第六十六(丹嘱累品)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如是说如是答。为随顺法不为正答不。   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所说...

文殊菩萨的故事:李长者见圣授道传

文殊菩萨的故事:李长者见圣授道传

  唐朝长者李通玄,曾经游过五台山,在善住院碰到一个僧人,传授他《华严经》大旨。天快黑时,僧人告别。长者说:“天色已晚,师父要到那里去?”僧人指指北台顶,行走飘飘然,好象驾着风,长者追赶不上。到夜...